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地球半径R,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则距地表面高 R2处的重力加速度是( )
A.g2
B.g
C.2g2
D.4g9
试卷相关题目
- 1木星是太阳系内第二大行星,其中有一颗叫做“HELENE”的卫星,它绕土星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大致相同,而公转周期却是月球的十分之一.由此可推测,土星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多少倍( )
A.10倍
B.1×102倍
C.1×103倍
D.1×104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假定地球、月球都静止不动,用火箭从地球沿地月连线发射一探测器.假定探测器在地球表面附近脱离火箭.用W表示探测器从脱离火箭处飞到月球的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做的功,用Ek表示探测器脱离火箭时的动能,若不计空气阻力,则( )
A.Ek必须大于或等于W,探测器才能到达月球
B.Ek小于W,探测器也可能到达月球
C.Ek= 12W,探测器一定能到达月球
D.Ek= 12W,探测器一定不能到达月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为了对火星及其周围的空间环境进行探测,我国预计于2011年10月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假设探测器在离火星表面高度分别为h1和h2的圆轨道上运动时,周期分别为T1和T2.火星可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且忽略火星的自转影响,万有引力常量为G.仅利用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 )
A.火星的密度和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B.火星的质量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
C.火星的半径和“萤火一号”的质量
D.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2011年12月5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简称NASA)发布声明,证实通过开普勒 太空望远镜发现了“第二地球”-一颗名为开普勒22b的行星.该行星的半径约是地球的2.4倍,“开普勒22b”绕恒星“开普勒22”运动的周期为290天,轨道半径为R1,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2,测得R1:R2=0.85.球的体积公式V= 43πR3,由上述信息可知( )
A.若开普勒22b的行星与地球密度相同,可知两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2.4:1
B.若开普勒22b的行星与地球密度相同,可知两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1:2.4
C.恒星“开普勒22”与太阳的质量之比约为1:1
D.恒星“开普勒22”与太阳的质量之比约为1:10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某星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 12,其半径是地球半径的 13,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
A.12
B.13
C.29
D.92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我国载人飞船“神舟七号”的顺利飞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神七”在轨道飞行过程中,宇航员翟志钢跨出飞船,实现了“太空行走”,当他出舱后相对于飞船静止不动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他处于平衡状态
B.他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C.他的加速度不为零
D.他的加速度恒定不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设该卫星贴近月球表面的轨道是圆形的,且已知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 181,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 14,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9km/s,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速率约为( )
A.1.8km/s
B.11km/s
C.17km/s
D.36km/s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1年8月1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巴基斯坦通信卫星1R(Paksat-1R)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关于成功定点后的“1R”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B.离地面的高度一定,相对地面保持静止
C.绕地球运动的周期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大
D.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一名宇航员来到某星球上,如果该星球的质量为地球的一半,它的直径也为地球的一半,那么这名宇航员在该星球上的重力是他在地球上重力的( )
A.4倍
B.2倍
C.0.5倍
D.0.25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强度最高的材料,它的发现使“太空电梯”缆线的制造成为可能,人类将有望通过“太空电梯”进入太空.现假设有一“太空电梯”悬在赤道上空某处,相对地球静止,如图所示,那么关于“太空电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电梯”各点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B.“太空电梯”各点运行周期随高度增大而增大
C.“太空电梯”上各点线速度与该点离地球球心距离的开方成反比
D.“太空电梯”上各点线速度与该点离地球球心距离成正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