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物理 > 万有引力与航天练习题311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发布时间:2021-08-13

A.只适用于天体,不适用于地面上的物体

B.只适用于球形物体,不适用于其他形状的物体

C.只适用于很小的物体,不适用于较大的物体

D.适用于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之间

试卷相关题目

  • 1地球对月球具有相当大的万有引力,它们不靠在一起的原因是  (    )

    A.不仅地球对月球有万有引力,而且月球对地球也有万有引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了

    B.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不算大

    C.不仅地球对月球有万有引力,而且太阳系里其他星球对月球也有万有引力,这些力的合力为零

    D.万有引力不断改变月球的运动方向,使得月球绕地球运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对于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是由实验得出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

    B.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r趋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

    C.m1和m2所受引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D.两个物体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爱因斯坦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B.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C.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D.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上,宇航员可以自由“漂浮”。其原因是宇航员( )

    A.不受地球重力的作用

    B.受到的地球重力提供向心力

    C.受到的地球重力和浮力相抵消

    D.受到的地球重力和月球引力相抵消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土星外层上有一个环,为了判断它是土星的一部分还是土星的卫星群,可以测量环中各层的线速度v与该层到土星中心的距离R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

    A.若v∝R,则该层是土星的一部分

    B.若v2∝R,则该层是土星的卫星群

    C.若v∝,则该层是土星的卫星群

    D.若v2∝,则该层是土星的卫星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若用假想的引力场线描绘质量相等的两星球之间的引力场分布,使其它星球在该引力场中任意一点所受引力的方向沿该点引力场线的切线上,指向箭头方向。则描述该引力场的引力场线分布图是(    )

    A.

    B.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设想把质量为m的物体放到地球的中心.地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则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是(    )

    B.无穷大

    C.

    D.无法确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关于万有引力公式F=Gm1m2/r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式只适用于星球之间的引力计算,不适用于质量较小的物体

    B.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趋近于0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

    C.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D.公式中引力常量G的值是牛顿规定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已知月球半径为 R,若“嫦娥一号”到达月球表面附近后,地面控制中心将其速度调整为 v时恰能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将月球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则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

    A.

    B.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早在19世纪,匈牙利物理学家厄缶就明确指出:“沿水平地面向东运动的物体,其重量(即:列车的视重或列车对水平轨道的压力)一定要减轻。”后来,人们常把这类物理现象称为“厄缶效应”。如图1所示:我们设想,在地球赤道附近的地平线上,有一列质量是 m的列车,正在以速率 v,沿水平轨道匀速向东行驶。已知:(1)地球的半径 R;(2)地球的自转周期 T。今天我们象厄缶一样,如果仅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火车随地球做线速度为 R/T的圆周运动)时,火车对轨道的压力为 N;在此基础上,又考虑到这列火车匀速相对地面又附加了一个线速度 v做更快的圆周运动,并设此时火车对轨道的压力为N /,那么单纯地由于该火车向东行驶而引起火车对轨道压力减轻的数量(N-N /)为 (       )

    A.

    B.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