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88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与前几次列强侵华战争相比,主要不同在于(  )

发布时间:2021-07-29

A.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获取在华特权

D.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试卷相关题目

  • 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②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③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④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

    A.反清灭洋

    B.扶清灭洋

    C.以清灭洋

    D.反清扶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观察下图,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火烧圆明园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1889年,湖南官员周汉刊刻了一本反洋教的通俗图册,题名《天猪教》。从此开始了他历时10年之久的反洋教斗争。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儒、佛、道三教为正教,此外再没有第四教了,一切洋教都是“鬼叫”(鬼教的谐音)或“天猪教”(天主教的谐音),应该加以诛灭。他还认为教会侵略是想来“谋中国的江山”。对周汉反洋教斗争的评析,正确的是

    A.盲目排外倾向严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B.以传统文化作为反对洋教的武器,维护国家主权

    C.官员此举是为了愚昧百姓,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D.卫道爱国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体谅也!” 与清帝“罪己诏”有关条约的条款是

    A.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等五处港口

    B.即如该国(朝鲜)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C.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毫无禁阻

    D.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至海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在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缺少战胜日本的实力。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所以北洋海军只购入了3箱炮。这里说明

    A.军事将领的素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洋务运动导致中国社会弊端丛生

    C.中日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巨大反差

    D.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体制和涣散的军纪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

    C.甲午战争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