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a 与 b 是两束平行的颜色不同的单色光,它们从空气中射入水中的折射角分别为 ra、rb,若ra>rb,则( )
A.在空气中,a的波长大于 b 的波长
B.在空气中,a的波长小于 b 的波长
C.a在空气中的频率大于其在水中的频率
D.若从水射向空气,a 光的临界角小于 b 光的临界角
试卷相关题目
- 1b两种色光以相同的入射角从某种介质射向真空,光路如图所示,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a光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b光的全反射临界角
B.用同一干涉装置可看到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比b光宽
C.在该介质中a光的传播速度大于b光的传播速度
D.如果b光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a光也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如图所示,一束复色光射到玻璃三棱镜AB面上,从三棱镜的AC面折出的光线分成a,b两束,如图所示.有下列几个结论:①a光的光子能量比b光的光子能量大②光b射到同一金属表面时,若光a能发生光电效应,那么光b也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③光从棱镜内射出时,a光的临界角大于b光的临界角④在此玻璃三棱镜中a光的光速比b光的光速小(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如图所示,透明介质球球心位于O,半径为R,光线DC平行于直径AOB射到介质的C点,DC与AB的距离H= 3R/2,若DC光线进入介质球后经一次反射再次回到介质球的界面时,从球内折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已知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则( )
A.介质的折射率为n= 3
B.介质的折射率为n=2
C.该光从C射入到射出的总时间为 6Rc
D.若该光沿EF平行于CD射入就有可能在介质球内发生全反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选做题]氢原子发出b两种频率的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的光路如图所示,若a光是由能级n=4向n=l跃迁时发出时,则b光可能是( )
A.从能级n=3向n=l跃迁时发出的
B.从能级n=5向n=1跃迁时发出的
C.从能级n=5向n=2跃迁时发出的
D.从能级n=3向n=2跃迁时发出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列关于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谱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
B.在光导纤维束内传送图象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
C.用标准平面检查光学平面的平整程度是利用光的偏振现象
D.根据n= sinisinγ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如图所示,细光束AO以45°的入射角从某种介质射向空气时,分成b两束,a光频率为ν1,b光频率为v2.关于这两种单色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从该介质射向空气时,a光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一定大于45°
B.该介质对b光的折射率一定小于 2
C.用a光和b光分别做双缝干涉实验,若实验条件相同,则b光在屏上形成的明条纹的间距较小
D.若用a光照射某金属板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b光照射该金属板也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如图所示,ABCD为同种材料构成的柱形透明体的根截面,其中ABD部分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CD部分为半圆形,一束单色平行光从真空垂直射向AB或AD面,材料的折射率n=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从AB面中点射入的光线不一定从圆弧的中点射出
B.从AB面射入的所有光线经一次反射和折射后都能从BCD面射出
C.从AB面中间附近射入的光线经一次反射和折射后能从BCD面射出
D.若光线只从AD面垂直射入,则一定没有光线从BCD面射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两束不同颜色的平行单色光b,由真空射向同一介质,如图所示.折射角α<β,则( )
A.在该介质中传播时,a光的速度较大
B.在真空中传播时,a光的速度较大
C.若同时减小两束光的入射角,则a光首先发生全反射
D.若用b两束光分别射向某金属,b光使金属发生光 电效应时,a光也一定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在桌面上有一倒立的玻璃圆锥,其顶点恰好与桌面接触,圆锥的轴(图中虚线)与桌面垂直,过轴线的截面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形平行光束垂直入射到圆锥的地面上,光束的中心轴与圆锥的轴重合.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则光束在桌面上形成的光斑半径为( )
A.r
B.1.5r
C.2r
D.2.5r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水,PM为水面,从A点发出一束白光,射到水面上的O点后,折射光发生了色散照到器壁上b之间,对应b两种颜色的单色光,则( )
A.由A到O,a光的传播时间等于b光的传播时间
B.若发光点A不变而入射点O向左移,则b光可能发生全反射
C.用a光和b光分别在同一套双缝干涉实验装置上做实验,a光的条纹间距较宽
D.若a光是氢原子从第6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发出的光,则b光可能是氢原子从第3能级跃迁到第2能级发出的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