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01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发布时间:2021-07-21

A.心即理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试卷相关题目

  • 1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下列言论与之相符的是(   )

    A.“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B.“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C.“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不是二程的思想的是(   )

    A.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人伦者,天理也

    D.心即理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从蕴含的思想判断,该名言出自

    A.程颢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他的观点,那么你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D.人的是非善恶自固有的本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书院的指导思想是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   )

    A.该书院的理念倾向朱熹的理学

    B.该书院受陆九渊的影响最大

    C.该书院的宗旨有与朝廷对抗的内容

    D.该书院的教学方法完全独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提到:“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对该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理学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

    B.认为理学导致中原地区沦丧

    C.片面地认为理学空谈误国 C.比较全面地指出了理学的弊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读《三国演义》中人物语录,这些语录符合宋代人价值观的有:(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他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他”指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