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百官志》所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据此,对古代宰相的理解错误的是:
A.宰相就是皇帝的总管家,替皇帝管理国家大事
B.宰相与皇帝是分开的,宰相是政府领袖,代表政府
C.皇帝与宰相是一体的,皇帝是主,宰相是辅
D.宰相只是协助,辅佐皇帝,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手中
试卷相关题目
- 1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
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之“体”,始终存在着监察、谏议和封驳制度,并通过“微服私访”、“采诗观风”、公开巡视,设置“谏鼓谤木”等机制进行民间政治信息的收集,这些制度和机制
A.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B.避免了专制主义的危害和弊端
C.杜绝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D.有效保证了官僚机构的廉洁和效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雅典的梭伦改革、秦朝的郡县制和隋宋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挑选了有用的人才
C.打破了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两位学者各自根据其阅读史料,提出对汉代社会型态的看法。甲学者认为汉代社会是地缘社会,聚落内部的血缘联系不强;乙学者则认为汉代是血缘社会,聚落内部同姓的力量强大。我们应如何理解两位学者意见的差异?( )
A.甲学者的主张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后的形势,较为合理
B.乙学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延续性,较具说服力
C.两位学者立场相反,说明历史没有客观性。
D.古代社会地域差异大,两位学者结论都不具说服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 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某诏令曰: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相互联姻),又禁止 “卖婚”(与非世族的富人联姻,以获取丰厚的聘金和嫁妆)。此诏令反映出
A.秦汉时期,世族势力仍然顽固
B.魏晋时期,世族势力已经衰落
C.唐代世族仍拥有重要社会地位
D.宋代世族受到打压,渐趋崩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