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511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发布时间:2021-07-19

A.政治的四分五裂

B.出现了造纸业

C.实行了郡县制

D.监察体系的完备

试卷相关题目

  • 1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秦、隋两个王朝为汉唐盛世奠定基础的最主要贡献是

    A.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

    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从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由郡县制发展到行省制。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地方权力日益扩大

    C.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D.中央机构逐渐民主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是指 [     ]

    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

    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

    C.封建土地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

    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而桀奸无良者或有焉。”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对当时科举制的看法不包括

    A.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B.应在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

    C.其公平性已经受到普遍质疑

    D.导致天下危困“乏人”局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