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91

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

发布时间:2021-07-16

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

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

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

试卷相关题目

  • 1元世祖忽必烈曾概括说,中书省是我的右手,枢密院是我的左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两手的。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分设

    C.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

    D.中央与地方既分权又相互制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帝王的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下列各项中属于年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宣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 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

    A.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B.君权相权相互制约

    C.皇权的不断加强

    D.相权的分割牵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时,“密镌一碑,碑中“誓词三行,……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这主要反映出宋朝

    A.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注重维护皇权独尊与神秘感

    C.统治者深受宗法制度的影响

    D.保障言路畅通与政治开明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研究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

    B.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C.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

    D.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有学者指出,中国地方政体自秦到清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文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北宋为削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

    A.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

    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分割宰相权力, 加强皇权

    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这反映出

    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

    B.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

    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

    D.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