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
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B.官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
试卷相关题目
- 1《清盐法志》称:“盐商夙号殷富,而两淮尤甲天下。当乾隆盛时,凡有大工大役,靡不输将巨款……加以水旱偏灾,何岁藐有,几无己时,而商力亦告疲矣。”由此可见乾隆时期( )
A.捐输活动对商业资本的摧残较大
B.商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商业活动的发展决定于天灾人祸
D.国家繁盛反而拖累商业经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 )
A.水路交通比陆路交通更便捷
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
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
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的核心反映是( )
A.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B.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C.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D.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唐代诗人姚合的《庄居野行》中写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声。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反映了当时( )
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
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
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
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指出:晚明时期,即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7000或10000吨。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中国贸易顺差。对这一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欧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地区
B.贸易结果是贸易各方生产水平、经济实力的体现
C.刺激了中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的太湖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繁荣
D.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插图,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一日,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布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 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