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鼓浪屿上的菽庄花园,利用天然地形巧妙布局。其中的一个特点是“藏海”,就是人走在路上见不到海,到了花园门口甚至进了门仍见不到海,一堵高墙挡住视线,待到转出月洞门,绕过竹林,大海奔腾而至,引人踏海而行,取得了突然见海的惊奇效果。“藏海”园林艺术的设计
A.重视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B.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C.创造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产生出奇制胜效果
D.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试卷相关题目
- 1新修订的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指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直径≤2.5微米、在空气中漂浮的、危害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残留颗粒物)监测指标。这一标准的落实,将在促进国民健康、改善环境的同时,给相关产业带来减排压力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这一认识表明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地认识环境问题的基础
B.发挥创造性思维是解决空气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
C.尊重客观规律是解决好空气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
D.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解决好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美国IBM公司对智慧城市基本特征的界定是: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对接融合,政府和企业在此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城市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由此可以看出 ①智慧城市的宏观系统功能大于各微观系统功能之和 ②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各部分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决于人的主动创造性活动 ④在智慧城市体系中,各部分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回顾中国入世以来的历程,我国为加入世贸组织付出了昂贵的门票,也经历了成长的烦恼。这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联系具有多样性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发展具有普遍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这说明
A.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B.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C.量的积累是事物发生质的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我国13 亿多人口,9亿是农村人口。农业兴,百业兴;农业稳,全局稳。我国这一基本国情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整体和部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③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连接中部内陆腹地和海峡西岸的第一条快速铁路——昌福铁路,预计于2013年9月底开通运营,该铁路建设里程635.9千米,其中福建境内约384千米,是江西到沿海港口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这告诉我们 ①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创造某种联系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可以因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③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改变联系的形式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社会犹如列车,需要正能量的驱动才能安全前行。而正能量的创造与积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 “微贡献”。这一现象与下列观点相一致的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的、曲折的
C.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此,我们要正确对待我国当前的大气污染形势,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这种观点认为
A.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有句话这样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改造自然
B.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唐代诗人元稹在诗《蚁》中写道:“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下列与材料寓意相似的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B.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