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02)1

国务院会议强调,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做好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稳中求进体现了

发布时间:2021-05-15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试卷相关题目

  • 120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0日在京举行,该会将2014经济发展路线图确定,并指出2014年经济发展总基调为稳中求进。与“稳中求进”体现了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唐朝诗人李商隐《谒山》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下列观点与该诗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

    C.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特质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气候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多样的气候也直接促进了生物和自然面貌的多样性。这里蕴含的哲理有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②联系的多样性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相互排斥的 ④事物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联系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故语道于天地,举其实体实事而道自见”。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D.“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C.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7.0级地震,继汶川、玉树大地震后,再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同时,地震的频繁发生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第三年将“稳中求进”设定为来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防控债务风险首次被单列为主要工作任务。“稳中求进”蕴涵的哲理是(    )

    A.注重量的积累

    B.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C.矛盾主次方面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2010 年我国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农民需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社会的变化发展受意识的支配

    C.意识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

    D.制定政策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