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新华社报道,受西南特大旱灾影响,湖南最西部的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大部出现30至50年一遇的旱情,局地遭遇百年一遇的旱灾,人畜饮水极为困难,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森林火灾频发。当地政府正在积极组织干部群众生产自救。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发布时间:2021-05-14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实事求是"体现了( )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
B.(2)(4)
C.(1)(2)(3)
D.(1)(2)(3)(4)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
A.物质性
B.运动性
C.规律性
D.自然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地增长,更自由、更开放、更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发展理念反映了 ①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探求社会发展规律 ②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揭示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 ③人类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④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和创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嫦娥一号卫星在经历了494天的飞行后,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于北京时间3月1日16是13分10秒,准确落于预定撞击点上。这说明( )
A.事物的运动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B.规律不是客观的,人可以驾驭规律
C.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规律
D.人可以利用规律,成功改造客观世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可再生资源,通常是指生物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这些能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以持续利用。说明 ( )
A.自然物及其属性是客观不变的
B.利用自然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物的存在
C.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改造自然的前提是遵循自然规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B.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实践能够破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工程的世纪。目前,人们已造出了“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相信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说明
A.人类面对大自然不是单纯适应和消极地听任自然的摆布
B.只要极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创造出新的物种的
C.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D.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不仅可以反映物质,而且可以创造物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厥鱼肥”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寓意,下列名言与之一致的是 ( ) ①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成团岂是珠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