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64)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列与这句话表达同一哲理的是   (   ) 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    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发布时间:2021-05-12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细心的公众不难发现,目前天文学家对日食的预报已经精确到了具体时间、地点。这表明

    A.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探月卫星以传说中飞上月球的女神“嫦娥”命名。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多种版本,但是(   )

    A.正确的说法只是其中的一个

    B.这些传说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C.这些传说都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D.这些传说都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是:

    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D.把认识运用于实践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搜神记》是晋代干宝搜集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而成的著作,其内容是一些神仙鬼怪,如彭祖长寿、葛永成仙、南海鲛人等。《搜神记》所反映的神仙鬼怪(  )

    A.在本质上是缺乏客观根据的

    B.是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结果

    C.属于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对人们改造世界只有消极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丈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将冥王星“开除”出太阳系行星行列,太阳系行星数目因此降为8颗。从哲学上看,该事件说明   (   )

    A.客观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假象常常引发错觉,是主观的

    D.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的特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世博会山东展馆的外形,体现了“海岱交融”的自然与文化特色,外观以大海的浪涌为顶,以泰山为主视角,形成“青山连绵不绝,绿水长流不断”的文化意境。从哲学角度看,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①山东馆以物喻情,发挥了意识的创造功能 ②文化的意境必须借助现实的景物为载体 ③意境的设计有时可以摆脱事物规律的制约 ④意境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古人曾经有这样的高度评价:“太白绝句,每篇只与人别,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作,体格无一分形似。奇节风格,万世一人。”这两篇送别的对象不同,情景不同,背景不同,心情不同,诗便不同。这体现了: ①主观活动应从实际出发                 ②艺术创作来源于主观想象 ③思维的对象不同则内容不同             ④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民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参与市场、改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常受“小富即安”“福不可重受”等观念影响。这表明: ( )

    A.人的主观能动性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受主观因素影响

    D.农民生产活动的利益出发点是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是对事物的性质、功能、方位、、趋势进行综合思考后,发现常态思维已经“山穷水尽疑无路”,将思维反转,有时会意外地“柳暗花明又一村”,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这说明 (1)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2)逆向思维能突破一切认识障碍 (3)逆向思维能使人们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发挥 (4)逆向思维要求人们思考问题要打破常规,不居一格

    A.(1)(2)(3)(4)

    B.(1)(3)(4)

    C.(1)(2)(4)

    D.(2)(3)(4)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

    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

    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