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64)1

我国从各种不同的经济领域、各种不同企业,概括出一条普遍原则: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这种思维方法属于

发布时间:2021-05-12

A.分析

B.归纳

C.演绎

D.综合

试卷相关题目

  • 1随着美国灾难大片《2012》的上映,关于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又一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根据玛雅预言的说法,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许多人明明知道这只是一种迷信和骗局,但还是心中存有不同程度的疑虑,主要原因是灾难带给人们的痛苦让人们对未知灾难存有一种恐惧。这说明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灾难也不可避免; ②错误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③事物的联系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 ④意识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①根源于价值取向的改变   ②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③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④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但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B.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新名词——“涨时代”出现并成为2010年十大热词之一,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和意识不可分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图既可以看成各种植物的叶子,也可以看成一辆时尚轿车。这表明(    )

    A.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B.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C.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一认识过程是 (  ) ①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 ③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考过程 ④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识的过程   ⑤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④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大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客观物质本身是意识的“模特儿”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现象仅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与科学的认识相对立,不利于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D.是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中国探月工程分“三步走”: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将在2017年左右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根据方案进行相应的探测活动表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人们的意识总是具有超前性

    D.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 )

    A.坚持认识论中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B.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C.坚持认识论中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D.坚持认识论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