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表明
发布时间:2021-05-11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B.意识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试卷相关题目
- 1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 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这一观点
A.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B.否认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更有意义
D.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以前人们曾认为:植树能从大气中取得水分,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滋养环境的作用。而今有人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科学的植树不但不会得到水分补充,反而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加剧沙漠化。这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真理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C.不同的立场、观点,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D.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人平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利用规律 ②要坚持求真务实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 ④要具体分析事物的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现在,被广为接受的三域生命系统包括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人类等复杂生命体都属于真核生物域。但是,法国科学家新近发现了已知最大的病毒:潘多拉病毒,其基因组中,有93%不能追溯到自然界已知任何的生物演化支系中。科学家们表示,这些独特的基因很可能是“第四个生命域”存在的证据。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无限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对待转基因食品,人们的态度俨然分成了两派,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利弊,现在科学家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使得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争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①有用与无用因人而异,没有判断的客观标准 ②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相互包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针对转基因食品问题,社会上存在广泛争论。目前国内有两大对立的阵营,一方认为转基因食品很安全,跟非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方面没有任何区别;另一方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从中可见 ①价值评判的主体差异性是造成上述差别的根本原因 ②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社会实践 ③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④真理在争论中不断得到验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说法中与“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包含哲学思想—致的是 ①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③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让实验鼠在嗅到樱花气味后身体通电,使之对樱花气味产生恐惧;而老鼠后代即便未被电流击中,亦会对樱花气味产生恐惧。科学家解释,恐惧记忆之所以被遗传,是因为后天因素改变了基因,使得存储在父代 DNA 中的遗传信息被遗传给子代。至于哪些后天因素会如何改变记忆模式并遗传给下一代,仍是未解之谜。这表明 ①后天因素促使生物遗传基因信息发生根本改变 ②后天因素导致生物遗传基因的改变是有条件的 ③人类对生物遗传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 ④未解之谜是人类不断深化探索活动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