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是作物栽培的基本要求,如果不看水土、气候等,盲目种植,那么就必然导致失败。这说明( ) ①利用规律必须坚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改变的 ③任何规律的作用都是有利有弊、一分为二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据此回答:下面的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 ①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②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长达13年的艰苦谈判 ③兴修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句话的含意是( )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伴随着“黄金周”的发展,拥挤、事故、服务质量下降、景区设施欠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并促使人们反思集中休假、集中出行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以至于国家有关部门对黄金周的休假作出了适当调整。这说明( )
A.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B.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又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通向理性认识的入口
D.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
A.认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吉林省农安市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专门组织了咨询专家组,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农民生产活动,强调要更新结构调整的观念,使新农村建设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有了新的突破。这说明
A.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B.科学理论引导我们把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C.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因为( )
A.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实践,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D.开放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物质特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价值观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图是一幅题为“晚了一步”的漫画。
晚了一步 漫画内三句话中的“想”字,体现的是( )
A.认识的计划性
B.认识的目的性
C.认识的预见性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人民日报》报道,江泽民同志在河北廊坊视察工作时,在北工大试验学院一个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名言:“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的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
B.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坚持两分法
C.事物都有整体和部分之分,部分的发展状况对整体有重要影响
D.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