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星与太阳视黄经相差180度时,称为火星冲日。2012年3月4日发生的“火星冲日”现象,被人们成功的预测并观测到,从而积累了更多关于火星的资料。这告诉我们
发布时间:2021-05-08
A.意识是人类大脑的特有机能
B.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把握规律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
D.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认识利用
试卷相关题目
- 1历时4年多建设的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贯通。翔安海底隧道从前期论证到动工建设,花了10年时间。各方面曾围绕建桥还是建隧道有过激烈争论,经过严格的考察、勘探和论证,综合比较,确定建隧道优于建桥。这一过程告诉我们(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应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升华。这说明 ①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都是一次完成的 ②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经过多次实践的反复,已经确定的真理往往被推翻 ④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说明( )
A.真理是有条件的
B.同一个对象有多个真理
C.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
D.真理与谬误无法区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人们的一切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意识,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外界其他因素作用于人脑的结果。上述材料中的意识( ) ①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其内容来源于人脑 ③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④既包括感觉,也包括抽象思维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月亮”寄托着中国人浓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 “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诗句中,与“知暵潦(旱涝)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哲理相同的是
A.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不登高山
D.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
E.不知地之厚也。
F.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是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D.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庄子》中有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混沌之死,在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与混沌无法沟通,仅凭常识和经验就采取单边行动。从哲学角度看,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错在 ①没有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③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不懂得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11年4月上旬以来,广东省局部地区相继出现旱情,有5万多人因干旱饮水难。有关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区内普降小到中雨,对缓解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表明( )
A.规律具有客观性
B.规律具有普遍性
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漫画《考古》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善于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②积极参与实践,勇于创新 ③重视量的积累,持之以恒 ④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