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政治 >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生产、劳动与经营(65)1

2005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进一步降低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并对其加强引导和规范。这表明()

发布时间:2021-04-29

A.非公有资本是文化产业的主体

B.公有经济将逐渐退出文化产业

C.文化市场进一步向各种所有制开放

D.国家不再干预文化产业的经营

试卷相关题目

  • 1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向现代化推进,第三产业的地位不断提高,发展空间愈来愈大。有关专家近日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国内第三产业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其一是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上述材料表明 (    ) ①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②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  ③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  ④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小肥羊”是近年来悄然崛起的连锁餐饮业,继登上中国成长企业百强冠军榜之后,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伴随着“小肥羊”的不断成长,出现了许多经营者冒用“小肥羊”商标的现象。知名商标之所以被冒用,是因为它(  )

    A.能够通过交换,给经营者带来利润

    B.集中表现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C.能够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扩大消费市场

    D.虽然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下列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是()

    A.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B.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外资成分

    C.有限股份公司中的公众股

    D.合伙企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截止 2007年5月,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达1.2亿人,比上年增加1021.4万人,增长9.5%,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5.4%。这说明

    A.个体、私营经济在增加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个体、私营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C.我国应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

    D.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制造业是对采掘的物质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提供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制造部门,制造业处于工业的中心地位是指(  ) ①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动机和动力源  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④国防安全的保障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把发展作为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是一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根本上说,是由(  )

    A.党的领导地位决定的

    B.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C.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

    D.反对世界霸权的需要决定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单以GDP的增长来考核干部政绩。这种做法意味着

    A.GDP不再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B.GDP不能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C.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D.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海尔”利用名牌效应,由原来的海尔电冰箱厂吸纳青岛冷柜、空调器、洗衣机等企业,短短几年企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呈跨越式增长,为争创世界级家电名牌奠定了基础。这表明,企业兼并 ①能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           ②可以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 ③能使优势企业避免优胜劣汰的选择 ④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0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左右,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

    A.消费决定生产

    B.生存消费的比重明显增加

    C.消费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的

    D.消费结构已经得到了改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在我国现阶段,合理的经济制度应该(  )

    A.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

    C.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