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文章以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甘肃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和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生态补偿视角下甘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区域生态补偿;财政政策;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是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基金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作用。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政府介入生态补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尤其是财政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财政政策工具在解决生态补偿问题中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区域间生态转移支付政策还不能使生态受益者和提供者在成本与收益的分担与享受上趋于合理。在完全适应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需要方面,西部地区依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现实困境。支付方式使得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巨大,效率和可持续性较低。文章以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甘肃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和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生态补偿视角下甘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设计。
一、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主要是指对生态服务的供给者进行经济补偿,通过对有益或有损于生态服务的行为进行补偿或索赔来提高行为的收益或成本,逐渐恢复、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功能,从而激励有益或抑制有害行为的主体,增加或减少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进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服务的目的。
毛显强等将生态补偿定义为:"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还有学者将生态补偿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供应;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
二、目前我国纵向转移支付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仍然沿用的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建立的以税收返还为主、专项补助为辅的转移支付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合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要求。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通过划分税种和对财政收入的增量调整,形成了有利于中央财政收入适度增长的运行机制,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实力和调控能力,为进一步深化分税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这次分税制改革采取了旨在减少改革阻力和确保地方既得利益的方针,中央在确定地方税收返还数额时,以1993年为计算基数,把分税制规定的地方净上交额如数返还给地方,1994年以后的税收返还则是在1993年的基础上逐年递增。这种主要靠基数、谈判来确定中央向地方返还数额的方式,非常不合理,缺陷甚多,它强化了原有的财政资金分配格局,对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区间财力不均问题根本没有触动,因而这种体制在实现合理的再分配、调节资源配置、缩小各地公共服务差距方面功能甚差,易造成保地方既得利益、轻国家财政调控的后果,加大了地区财力不平衡和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不符合和谐社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转移支付的分配不规范,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为了照顾原有的既得利益,分税制体制中仍保留了原有的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这种资金的双向流动不仅不符合分税制的要求,而且不论是补助还是上解,其数额的确定都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缺乏明确、科学的依据,随意性很大,根本达不到财政均衡化的目标。同时,占转移支付绝大部分的税收返还是采用基数法确定,并且只与增值税和消费税挂钩,这不仅不能解决原有财力分配不均的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扩大差距。
第二,转移支付形式过多,且相互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在我国,由于多年来转移支付目标定位不准,在改革进程中形成了税收返还、体制补助、专项拨款、结算补助和过渡期转移支付等多种形式。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之间各自为政: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由中央财政返给地方自主安排使用,属于一般性转移支付,但返还额不考虑各地收人能力与支出需要的客观差异。
第三,目标选择不当,有效转移支付支出不足。转移支付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在提高财政支付收支效率的基础上,实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或水平的大体均衡,即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总体目标不明确。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际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虽然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方针相一致,但与转移支付的根本目标是相悖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财政转移支付支出结构和规模的安排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财政转移支付支出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满足人的需要;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则要求财政转移支付支出在支持经济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为此,财政转移支付支出结构的安排和优化应主要向生态倾斜,以促进失地农民的增收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在确保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顾及未来的社会发展,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陈光焱,2005)。
三、区域间实行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现状分析与主要结论
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能力较低,即便得到财政转移支付的救济,但由于自身财政支出总量相对较大,因此用于生态方面的财政支出能力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由于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不高,我国政府现行的一般补助和专项补助相结合的制度,对补助金的配套数额或比例要求相对较高,这样在西部地方财政拮据的情况下,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也相应低了。到达县乡的专项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平衡县乡财政预算。地方财政不能承担起调节辖区内纵向和横向财力分布的责任。
我国目前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基本上是纵向的,即中央对省(区)的转移支付,并长期使用基数法的转移支付计算方法,这一方法虽然简便,但弊多利少。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核心就是通过生态受益地区向生态生产地转移一部分财政资金,在生态关系密切的区域建立起生态服务的市场交换关系,从而使生态服务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一般转移支付是由上级向下级进行的财政纵向转移支付,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交换的内在统一性,对于某个流域内或者相邻地区之间的生态关系问题缺乏等价交换原则的考量,顾及公平而偏废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财政调控目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是造成我国许多地方环境保护乏力的因素之一。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