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财政税收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转型期的北魏财政体制变迁论稿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06 21:41:52

 内容 摘要:制度转型贯穿于北魏政权的始终,其 政治 体制的演进经历三个重要阶段,从而使北魏政治体制从最初的胡汉杂糅二元制渐变为单一封建制,而对这种制度变迁起催化作用的就是北魏入主中原后对汉文化的吸收,孝文帝太和年间的 经济 改革和官职改革使得北魏的政治体制逐渐接近于南朝。与政治体制的转型相适应,北魏财政体制也在发生相应变化,由前期的内外二元财政体制和皇室财政囊括国家财政的现象逐渐演进为国家财政占据主导地位,由以军事掠夺和游牧为主要财力来源渐变为租调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并在财务行政方面出现南朝化的趋势。  
关键词:北魏、政治体制、转型、财政体制、南朝化  
   
北魏制度转型与财政体制变迁的关系是北魏财政史 研究 中不可回避的 问题 之一,北魏制度转型不仅包括官制变迁、经济转型、文化心理变化,也包括拓跋鲜卑民族的汉化以及基本经济区的嬗变等等,这一切变化都对北魏不同时期的财政体制产生了重大 影响 。而如何从官制转型中探讨北魏财政体制变迁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要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资料阙失其难度显而易见。先贤曾有不少卓见[2],对我们深入研究该问题不无裨益。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提出北魏制度转型的三阶段说,并就其财政体制的相应变迁提出拙见,就教于方家通人。  
   
一、太和改制前北魏政治与财政体制的转型  
登国元年(386)拓跋珪在牛川"即代王位"后,"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分治其众。以上谷张兖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广宁王建、代人和跋、叔孙建、庾岳等为外朝大人,奚牧为治民长,皆掌宿卫及参军国谋议。长孙道生、贺毗等侍从左右,出纳教命"[3]。这是北魏立国之初体制转化的第一步,形成部落大人制和魏晋十六国以来班爵制并存的胡汉杂糅体制,非驴非马。但其政治体制此时仍是胡族体制据主导地位,中央政治体制上的内外官并行制更为明显。  
拓跋鲜卑内朝形成的时间,远早于登国年间。史载,拓跋什翼犍在建国二年(339),"始置百官,分掌众职"[4]。这实际上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言:"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于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这种带有氏族制残余的制度经过百余年 发展 后,到登国元年(386),拓跋珪又设外官系统,"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5]。至此,拓跋魏最终形成了内外朝制政治体制,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  
有关北魏初期内外官并行的政治体制,严耀中有深入研究。他指出北魏建国伊始,便并存着内、外两个官员系统,各有职司,分庭抗礼,认为北魏内行官的文官系统主要职责在于"主顾问,拾遗应对";掌机密,出入诏命;"察举百僚";"摄行祭事";典掌内库;典诸曹;领御食、医药等事;折狱。内行官中武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禁卫皇帝和宫室。但随着北魏版图扩大和被统治民族人数的急剧增多,外朝官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并成为北魏的主要行政机构。自太和之后,有关北魏的史料上就再也找不到关于内行官员的记载。这是孝文帝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6]。  
北魏初期内外朝并存的现象,在赵超的《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7]一书中也有颇多记述,从中也能清楚观察出北魏内外官制一直延续到太和官制改革之际。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在山西灵丘县考古发现的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和平二年(461)南巡碑,其中随行拓跋濬的280余位随从中有所谓的内阿干、库部内阿干、内行内三郎、内行令、内行内小、库部内小幢将等内朝官称谓,这对我们了解北魏前期政治制度特别是内外官制度有重大帮助[8]。  
当然,太和改制前北魏制度转型并非单纯的内外官体制的形成,还包括爵制、礼制改革,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生产方式变迁等诸多方面。这一切都对该时期北魏财政体制产生了一定影响,只不过内外朝体制对北魏太和改制前财政制度的影响更大而已,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与北魏太和改制前政治体制形成相联系的就是其财政体制的形成,而财政管理属于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北魏太和改制前财务行政的内容,《魏书》载之甚略。但众所周知,北魏立国伊始就设立了所谓尚书三十六曹的机构,依照魏晋官制,尚书部分诸曹应是掌管财务行政的机构,北魏太和改制前是否如此,值得探讨。  
皇始二年(397),拓跋珪任命崔逞"为尚书,任以政事,隶三十六曹,别给吏属,居门下者"[9]。这是 文献 所见到的北魏最早设置尚书三十六曹的记载。次年(398),拓跋珪命崔玄伯"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10]。天兴二年(399),拓跋珪命"吏部尚书崔宏通署三十六曹"[11]。但在同年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12],解散了尚书省。天兴四年(401),"复尚书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到天赐二年(405),又"复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修勤二职。武归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务"[13]。此后十余年的拓跋嗣统治时期就干脆找不到尚书省机构了。这正如陈琳国所指出的,北魏拓跋珪、拓跋嗣时期"三省制并没有坚持下去","在主持三省的汉族士人被杀或黜免以后,三省殆同虚设,甚至废弃不置了"[14]。北魏初期尚书三十六曹的频繁废立说明该时期北魏体制波动之剧烈,这是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时也说明在魏晋时期负责财政管理的尚书诸曹在拓跋珪、拓跋嗣时期徒有其名,不可能发挥财政管理的职能。  
拓跋焘刚继位,就"以河内镇将代人罗结为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15],将三十六曹恢复。五年之后,即神 元年(428),拓跋焘"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十余人,各居别寺"[16],尚书省担负起中央行政中枢的重任。但是,拓跋焘所恢复的尚书制从形式到内容又都显著保留着鲜卑制的残余,因而它既与魏晋的尚书省,也与北魏太和改制后的尚书省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突破"八座"之制,并设多曹[17]。表现在财政管理上就是财政权力在集中于皇室的基础上又呈现分散态势。  


   
[2] 该方面相关研究的突出成果有唐长孺先生的《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黄慧贤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财政管理制度的变革》(《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5期),严耀中先生的《北魏前期政治制度》(吉林 教育 出版社1990年版),王三北先生的《论秦汉至初唐间的中央财政管理机构》(《西北师院学报》1984年4期),何汝泉先生的《汉唐财政职官体制的三次变革》(《西南师大学报》1997年1期)等。  
[3] 《通鉴》卷106,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条  
[4] 《魏书》卷1《序记》  
[5] 《魏书》卷113《官氏志》  
[6] 严耀中《北魏内行官试探》,刊《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 社会 科学 院出版社1986年版  
[7]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8] 参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丘县文物局《山西灵丘北魏文成帝》,刊《文物》1997年12期  
[9] 《魏书》卷32《崔逞传》  
[10] 《魏书》卷24《崔玄伯传》  
[11] 《通鉴》卷111,《晋纪》33,安帝隆安三年条  
[12] 《魏书》卷113《官氏志》  
[13] 《魏书》卷113《官氏志》  
[14] 参见陈琳国《北魏前期中央官制述略》,刊《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2期  
[15] 《通鉴》卷119《宋纪》1,营阳王景平元年条  
[16] 《魏书》卷113《官氏志》  
[17] 前揭陈琳国先生文 
太和改制前,由于部落酋长和诸部大人对皇权的分割,国家权力呈现分散状态,皇权尚不强大,其财政管理体制表现出相应的多头管理特点。这种分头管理财政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诸部大人和部落酋长在财政收支上的自主性。随着皇权的加强,部落大人权利渐趋衰微,中央财政权力逐渐集中。就中央财政体制而言,内朝官系统参与负责财政管理的内容颇多,外朝官则在财政管理上几乎无所事事。 
《通典·职官典》言,"後魏初有殿中、乐部、驾部、南部、北部五尚书。其後亦有吏部(初曰选部)、兵部、都官、度支、七兵、祠部、民曹等尚书。又有金部、库部、虞曹、仪曹、右民、宰官、都牧、牧曹、右曹、太仓、太官、祈曹、神都、仪同曹等尚书(自金部以下,但有尚书之名,而不详职事)"。《通典》所述北魏尚书制度之沿革是就整个北魏王朝而言,较为准确的反映了北魏尚书制度的演进。但就其所言北魏初期五尚书的设置而论,在北魏前期发挥作用的主要财政职官为殿中、驾部、都牧尚书、内行长等。 
北魏殿中尚书何时设置不得而知,但从《魏书》记载看,殿中尚书在拓跋珪时就已有之。如雁门原平人段霸,在拓跋珪时"以谨敏见知,稍迁至中常侍、中护军将军、殿中尚书"[1],但其职责不明确。到拓跋焘时,殿中尚书的职责开始明确,史言,"佛狸置三公、太宰、尚书令、仆射、侍中,与太子共决国事。殿中尚书知殿内兵马仓库,乐部尚书知伎乐及角史伍伯,驾部尚书知牛马驴骡,南部尚书知南边州郡,北部尚书知北边州郡。又有俟懃地何,比尚书;莫堤,比刺史;郁若,比二千石;受别官比诸侯。诸曹府有仓库,悉置比官,皆使通虏汉语,以为传驿,兰台置中丞御史,知城内事。又置九豆和官,宫城三里内民户籍不属军戍者,悉属之"[2]。北魏前期的殿中尚书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知殿内兵马仓库",从"殿内"一词清楚反映出其服务于皇室衣食住行的职能,职位颇为重要。 
驾部是太和改制前掌牛马驴骡的重要机构。北魏驾部设有驾部尚书令、驾部给事中、驾部郎中、驾部校尉等职。《魏书·官氏志》言北魏兴安二年(453),"置驾部尚书、右士尚书"[3],此说有误。应该说早在太武帝拓跋焘时就已经有了驾部尚书一职,如安原,"世祖即位,征拜驾部尚书"[4];尉元,"神 中,为虎贲中郎将,转羽林中郎。小心恭肃,以匪懈见知。世祖嘉其宽雅有风貌,稍迁驾部给事中"[5];阉官孙小在拓跋焘时,"转小领驾部,课理有方,畜牧蕃息"[6];张修虎也曾任"都牧、驾部二曹给事中"[7]。北魏"驾部掌车舆、牛马厩牧等事"[8],具有生产与使用两种管理职能。就生产而言,驾部负责掌管皇室牲畜的饲养、繁衍,"畜牧蕃息"就是证明;就使用管理而言,驾部负责保障皇室成员出行所需的车舆、马匹。驾部在北魏太和前职能的重要与该时期北魏游牧经济色彩的浓厚有直接关系。 
太和改制前,内行长虽主要负责侍卫工作,但内行长也领羽猎曹、龙牧曹,兼有掌管皇室财政的职能。史载,长孙头在拓跋濬时"迁内行长,典龙牧曹"[9];罗伊利"除内行长。以沉密小心、恭勤不怠,领御食、羽猎诸曹事"[10];吕文祖在拓跋弘时,"补龙牧曹奏事中散。以牧产不滋,坐徙于武川镇"[11]。游猎曹、龙牧曹是太和前负责皇室畜产的财政机构,猎郎、羽郎是其中的重要官职。如韩备曾"迁宁西将军,典游猎曹"[12]。游猎曹的设置与北魏初期对游牧经济的重视有直接关系。魏道武帝拓跋珪天赐三年(406),"置散骑郎、猎郎、诸省令史、省事、典签等"[13]。拓跋珪天赐三年设置猎郎,这是《魏书·官氏志》首次出现的与财政有关的官职。北魏早期任猎郎史书有载者为道武帝拓跋珪时的长孙翰、周几、叔孙俊,明元帝拓跋嗣时的古弼、安原等人。这些猎郎都是以"善骑射"者充任。猎郎除了掌管射猎外,还兼有出使、监军等职责。羽郎亦是北魏时期重要财政官职,除上文所述罗伊利以内行长之职"领御食、羽猎诸曹事"外,穆泰在孝文帝时也曾"典羽猎四曹事"[14]。 
值得注意的是,商贾部是拓跋焘时较为独特的财政机构之一,如费于就曾"迁商贾部二曹令"[15]。商贾部的设立与拓跋鲜卑的经商传统直接相关。众所周知,太和八年孝文帝颁定俸禄制前,北魏各级官员无俸禄,从商逐利是各级官员维持生计的手段之一,就连皇太子也不例外,"婢使千余人,织绫锦,贩卖逐利"[16]。太和八年班禄后,孝文帝就"罢诸商人,以简民事",但同时又"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17]。这说明北魏太和改制前皇室和官僚经商的普遍,一批系官商人专门从事商业活动,这就需要专职机构管理这些商人,而为皇室服务的系官商人就可能归属商贾二曹管理,服务于皇室财政。但商贾曹属于哪一机构所管则不得而知。
拓跋鲜卑早期的游牧传统使其在入主中原后对游牧经济颇为重视。游牧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使都牧制成为北魏前期颇具特色的财政体制之一,牧曹尚书主要掌管牧场及畜牧,具体负责国家畜产。拓跋弘时,高车人乞伏居"为散骑常侍,领牧曹尚书"[18]。吕罗汉在孝文帝初期平定秦益二州羌民之乱后,孝文帝命其将所获生口、马匹进行重新分配,"其马印付都牧,口以赐卿"[19]。拓跋祯在孝文帝初期"后征为都牧尚书"[20]。前揭文所言张修虎就曾任"都牧、驾部二曹给事中"。北魏还有"都牧令"、"都牧给事"等官。如宇文福在太和初曾任都牧给事一职。到太和十四年七月,孝文帝"诏罢都牧杂制"[21],废除了牧曹尚书。牧曹尚书的废除,暗含着太和改制以后农业经济已经压倒畜牧经济而占主导地位这样的信息。 
从以上相关财政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可以看出,北魏太和改制前所设财政机构主要为皇室需要服务。但令人疑惑的是,除商贾二曹之外的其他财政机构均是和游牧经济有关,这虽反映了北魏前期经济构成的特色,但对汉族统治区的租调、赀赋征收以及政策制订的机构在史料中却了无踪迹,是否由南部和北部尚书负责,因资料阙失不得而知,只能略而不论。 
财税储藏属于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和改制前,内库与外库是北魏前期存贮物资的两套不同系统。拓跋焘时已经设有库部尚书,其是否象后期那样"掌凡戎仗器用"[22],不得而知。但就内朝财务机构而言,御府与内库则是两个重要的财税储藏部门。负责掌管御府的机构称为"内藏曹"。史载阉官张祐在太和初期,"稍迁散骑常侍,都绾内藏曹。时文明太后临朝,中官用事。祐以左右供承合旨,宠幸冠诸阉官,特迁为尚书,加安南将军,进爵陇东公,仍绾内藏曹"[23]。此处的"绾"就是"统管、总揽"之意。从该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内藏曹就是专为皇室服务的财政供应机构。储藏着衣服、金银、珠玉、珍玩、绫罗、锦绣等。而内库不仅储藏弓矢兵仗,还藏有绫绵布帛等。如和平二年(461)冬,拓跋濬"诏出内库绫绵布帛二十万匹,令内外百官分曹赌射"[24];太和元年柔然遣使献良马、貂裘,冯太后"敕有司出御府珍玩金玉、文绣器物,御厩文马、奇禽异兽,及人间所宜用者列之京肆,令其历观焉"[25];太和十一年,孝文帝"诏罢尚方锦绣绫罗之工,四民欲造,任之无禁。其御府衣服、金银、珠玉、绫罗、锦绣,太官杂器,太仆乘具,内库弓矢,出其太半,班赍百官及京师士庶,下至工商皂隶,逮于六镇戍士,各有差"[26]。这些都反映出内库与御府在物质储藏上的区别。北魏太和改制前内库和御府一次就可支出几十万匹的绢帛,储藏物资之多以及赏赐范围之广,足以说明内库和御府物资储藏量之大,也证明了内朝财物在整个财务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少府在北魏时期的演变颇为复杂,秦汉时期少府属于掌管皇室财政的机构,东汉以后特别是魏晋时期,少府又逐渐向手 工业 管理机构演变,西晋时少府",统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淮、奚官等令,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27]。北魏少府机构在拓跋焘以前就已经出现,《魏书·段霸传》载,段霸"以谨敏见知,稍迁至中常侍、中护军将军、殿中尚书,领寿安少府"。"寿安"就是北魏皇太后所居寿安宫。段霸以阉官身份掌领寿安少府,明确无误地说明北魏太和改制前期少府属于专司皇室财政储藏的机构之一。 
太和改制前侍御史在财政管理上扮演着颇为独特的角色,如拓跋焘时的赵黑,"有容貌,恭谨小心。世祖使进御膳,出入承奉,初无过行。迁侍御,典监藏"[28]。侍御史在东汉时属少府系统,"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29]。魏晋以后侍御史脱离少府,但仍是宫廷近侍之官。北魏时期这种由宫廷近侍之官--侍御史掌管库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财政体制变迁中的重要现象,是皇帝加强对财权直接控制的重要表现,突出体现了皇室财政囊括国家财政的特色[30]。 
大司农在北魏太和改制前属于外朝财政机构,如雁门平原人张黎,由于"善书计",深得拓跋珪赏识,明元帝拓跋嗣命其"管综机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初期,"以其功旧,任以辅弼,除大司农卿,军国大议,黎常与焉"[31]。太和改制前大司农属于六卿之一,地位崇高。虽然魏晋以来司农掌仓储委积,但在北魏前期由于太仓尚书的增设,分割了大司农的部分职责,大司农从而成为掌管绢帛麻布和贡赋的机构,这是北魏财政体制变迁的重要方面之一。北魏太延年间,司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收取"任土作贡"之物。如拓跋焘太延五年(439)指斥沮渠牧犍十二条罪状中的第二条就是"民籍地图,不登公府,任土作贡,不入司农"[32]。北魏前期大司农卿职位虽高,但由于外朝财务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行状态,其在国家财政中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仓部尚书是北魏在管理仓储方面的独创。北魏立国之初,掌管储藏粮廪应该是大司农,但到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皇兴四年(470),冯太后宠幸的面首之一李"复为太仓尚书,摄南部事"。对此胡三省解释曰:"魏中世分殿中尚书所掌仓库,置太仓尚书,掌仓粟事也"[33]。仓部尚书是北魏所创置。西晋武帝时始置仓部郎,属度支尚书管辖。北魏的仓部尚书即前太仓尚书[34]。从李"复为"太仓尚书可见此前北魏就已经有此职,可能出现于太武帝拓跋焘时,如穆顗在拓跋焘时曾经"领太仓尚书"[35]。北魏初期的太仓尚书属于掌管京师太仓粟米收支的专职机构,并兼掌粟米征调[36]。太仓尚书和大司农共同构成掌管国家财赋支出的事务性机构。 
从北魏太和改制前财政诸官的设置明显看出,北魏初期形成泾渭分明的内朝和外朝财务系统,殿中尚书、驾部尚书、少府、侍御史、内库等都属于皇室财政管理机构,这也反映了皇室财政处于主导地位的现实,而作为掌管国家财政的行政机构尚未出现,只有太仓尚书和大司农在管理粮食绢布,起着物资的储备收藏作用,内朝财政重于国家财政的态势极为明显,这和北魏太和改制前所形成的内重外轻的政治体制相一致的,也说明了北魏太和改制前财政运行机制的低下。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