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近几年,课程群的建设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趋势。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结合区域经济的现状,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分析了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课程群 国际贸易实务 区域经济
课程群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单门课程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之间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有纵向的连贯关系,但各自又自成体系,树立大课程观的一种理念。近几年,课程群的建设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一种新的趋势。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为例,围绕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结合区域经济的具体现状,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分析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相应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的构建
面向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坚持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的原则。所以搭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1 "国际贸易实务"在整个专业中的重要性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所有课程分成了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理论课程组合实务课程组。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将实务课程组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根据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国际贸易实务"此门课的教学体系内容为核心展开。
1.2 结合专业分流方向构建课程群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将选择专业方向,目前主要有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货运方向和网络贸易方向,在设置必修的专业课如外贸函电、国际金融等课程的基础上,每个方向又有各自的专业课程。
1.3 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群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基于外贸行业中所涉及的大多数企业所设置的通用岗位种类,考虑专业方向分流的课程,以工作流程为基础构建课程群。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之间衔接不够,授课教师"单打独斗"
每门课程都是有各自的任课教师制定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会将每门课的重难点详细列出。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提单内容很重要,教师会让学生制单,花了4学时去实践练习。但其实在国际商务单证中提单也是重点的制单内容,这样就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授课教师沟通不足,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
2.2 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
虽然我们一直在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但始终还没有摸索出一条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既让学生学以致用,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所有教师都想让学生好好听懂重难点时,教师就不自觉的开始了传统的讲授模式。因为我们怕学生单靠自己的力量或团队的力量无法学懂知识,教师放不开,学生很被动,教学效果就会打折扣。
2.3 实践学时偏少,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大
学生没有国际货物买卖的感性认知,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环节、各项交易条件、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难以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单纯靠课堂理论教学是很难达到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的。课程群中课程的理论学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占总学时的1/3,在实验教学上更为明显,如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我校是运用世格软件进行上机模拟操作,但没有实验指导书,实验的随意性较大,会让课程之间的实验环节出现重复。
2.4 大多教师缺乏企业背景的实战经验
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高校教书,缺乏实战的外贸经验。有些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外贸业务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中,已经很难跟上实践的操作。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很想去企业实战,但因为外贸是流程性事务,而且牵涉到公司的业务秘密,想找一家单位难度也很大,这就出现了教一套做一套的现象。
2.5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课程群建设的是否有成效,关键看学生通过大课程的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是否有所变化,所以学生在整个课程群建设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校面向的招生对象是三本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目前有一大部分学生是为了考试在学习,平时上课所花心思较少,当然很少去思考或者深究一些知识点。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布置作业"你认为目前宁波中小企业会最多使用的支付方式是哪种?"提醒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论坛(网址给出)去了解。结果学生的答案都千篇一律是"信用证",说明学生没有深入去调查相关信息,用想当然的思维完成任务。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另一方面表现为"考试应急,考后忘光"的现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没有呈现一套系统的知识,他们总喜欢把课程之间的联系割断,这样对课程群整合教学资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建设的探索
3.1 整合课程资源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突出港口经济的特色,从宁波中小企业的角度重新对课程群中的课程进行梳理,明确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划清各课程之间的知识界线,修订教学大纲、授课日历等。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的知识连贯性,目前我专业已启动了课程群教材的编写工作。
3.2 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突出"课堂教学、情景模拟、网络实验--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通过企业对外贸人才在产品上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上引入对具体产品的讲解。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上课时跟全班同学分享,以达到学生对很多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3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突出"实务"特点,即应以实践为主,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和国际商务单证实验室,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比如上述的《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应尽快拿出以"任务驱动"为项目的实验指导书,让学生在局域网条件下能在寝室完成操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学校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或观摩操作,或者请一些企业人员进课堂讲授经验,传授实用知识。
3.4 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课程群的建设需要教师发挥团队精神,在精讲2-3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一人多课,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课程之间教学知识点的重复性。针对缺乏实战经验的师资情况,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3.5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的现象,可以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如考试+实验报告;考试+设计性实验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正以试点班的形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通过网络课程下达学习任务,学生在线学习,占考核20%;课堂探究和讲授,占20%;仿真实践环节,占30%;考试占30%。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上升,知识掌握的扎实性提高。在今后的课程群建设中,也将实行课程网络化、精品化。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