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 工业 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 经济 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 发展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 中国 经济的发展曾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行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深入探索"东北现象"的成因及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对策,不仅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而且对实现全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当前面临的困难
1、经济增长乏力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国内先进地区,从国民经济综合指标(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上看,初期的特点表现为周期性振荡,即当全国经济形势较好时,东北的增长速度也很快,而当全国经济紧缩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以来,这种周期性振荡已经转为近乎持续下降,即表现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如辽宁省的工业总产值过去多年居全国首位,享有"辽老大"的美誉,但近年来已降到全国第10位左右。据统计,1980年辽宁省的工业总产值为440亿元,占全国的8.8%,同期广东省的工业总产值仅为224亿元,占全国的4.5%。到了1996年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097亿元,占全国的9.0%,同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897.5亿元,几乎与广东一省持平。这就明显看到东北老工基地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从微观层面上看,东北三省大量国有 企业 长期亏损,扭亏乏力。
2、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首先,对资源的长期开发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采掘和原材料工业的优势逐渐消失。如辽宁的有色金属、煤炭资源、黑龙江的石油,木材资源等已无优势可言。其次,制造业面对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优势已,举步维艰。如沈阳、哈尔滨的制造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利税等指标明显低于沿海新兴工业地区,而资产负债水平却高于这些地区。第三,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国内市场将进一步趋于连通,届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将直接承受来自进口产品的强大压力。
3、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从产业结构上看,东北三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这样的产业结构是造成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周期性振荡的主要因素。从产品结构上看,由于长期搞资源开发和产品的初加工,东北的工业经济形成了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加工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局面,如辽宁省最终产品不足三分之一,且产品附加值低,导致经济效益低下。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的工业都是传统产品多,新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差。如沈阳的 电子 信息等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不到5%,工业产品更新周期平均长达9年,比发达国家与国际差距在拉大,国内比较优势在削弱。
4、技术装备老化
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的设备老化,技术陈旧,长期以来未得到系统改造。如"六五"以来,沈阳全市只有十分之一的大中型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 目前 全市主要工业企业生产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的仅13.4%,国内先进水平的仅19.2%,两者之和不足三分之一。60年代以前的老设备70%还在运转。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设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23.8%,30年以上的占9.2%,全市还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企业仍然沿用60年代陈旧落后的装备。长春市工业设备的平均役龄在20年以上的约占60%,在2.4万多台机床中,80年代水平的约占17%,70年代水平的占47.2%,60年代水平的占19.7%,50年代水平的占15.4%,很难想象,用如此落后的技术装备能生产出 现代 市场需要的产品。
5、资金短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从"一五"奠定东北的工业基础后,由于 历史 的各种原因,东北工业始终维持着原有的规模和格局。国家对东北地区投入相对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较大规模的投资项目更少。60年代、70年代搞"备战",重点放在大、小三线建设,不但没有继续投资,还将东北的一部分力量调给山区和内地。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南移,在东北投资大项目更少。同时由于上缴过多,企业长期以来留利水平低,几乎没有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6、历史负担沉重
一是企业流动资产损失严重。一些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决策失误,盲目生产,造成各种损失,而使企业,而使企业背上沉重债务。二是企业社会负担过重,各种非生产性支出(如职工住房、医疗等)占压流动资产现象十分普遍。三是职工生活保障负担沉重。企业长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加之低工资、高就业的劳动就业观念的 影响 ,企业冗员较多。在市场竞争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过去隐性失业的矛盾逐渐凸现,下岗、失业人数大量增加。沈阳市1.5万户企业的173万多职工中,国有企业职工达97.3万人,1997年分流下岗职工37.8万人,其中国有企业分流下岗的26.5万人,占同期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26%,高于全国17%的平均水平。东北地区老企业多,离退休职工人数多,也是企业的一大负担。例如,沈阳市在全市480万城区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70多万占总数的14.7%,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的比例为1 :0.46,抚养比为2.15,高于全国4.7的平均水平。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在社会资本构成中也打破了公有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法人资本私人资本以及外商投资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同时国有经济也采取了一些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方式。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看到,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较晚退出计划经济体制,长期积累的一系列体制性与结构性矛盾在当前条件下表现得十分突出,其中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制约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1、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重过大
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资本构成,一个十分普遍的特点就是国有资本的比重过高。表1列出了1996年沈阳市各类资本的分布状况。从中看到国有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比重接近70%。从不同行业来看, 交通 运输业中国有资本的比重高达99%,在建筑业中国有资本最低为51%,在其他行业中国有资本的比重达到63%。
表1 1996年沈阳市各类资本的分布状况
资本类型
国有资本
集体资本
法人资本
个人资本
外商资本
合计
数量
(亿元)
760
98
56
109
80
1103
比重(%)
68.9
5.9
5.1
9.8
7.3
100
注:表中外商资本含、港、澳、台商资本
从产业上分析,辽宁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偏低。表2列出了沿海部分地区的非国有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率,其中非国有化水平同各地区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计算 。
表2 1994年沿海部分地区非国有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率
非国有化水平
经济增长率 转贴于论文联盟
责编:杨盛昌
上一篇:经济学论文: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