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比较 发展 模式的几个 理论 假说
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南、温州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成为 中国 经济 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其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被概括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但是国内经济界对这两种模式的比较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争论往往超出了这两种模式本身的范围。过去强调公有制为主体时,以苏南模式压温州模式,现在强调私有化时又以温州模式批苏南模式。我们认为,比较这两种模式不要夹入 政治 标准,不要简单地以公有还是私有作为评判标准,应该以生产力为唯一标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比较发展模式先提出如下假说。
所谓"发展模式",其基本涵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 历史 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也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根据此定义,我们的假说是要澄清以下 问题 :
(1)模式是不变的吗?我们的回答是,发展模式都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发展路径和机制的抽象概括,条件的可变性决定模式内涵的可变性。
(2)一种模式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吗?我们的回答是,根据存在就是合理的 哲学 思想,只要充分考虑相关约束条件,比较不同的发展模式首先地要看其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是否最有利于当时当地的生产力发展。离开这种客观性,先验地评判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发展的模式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
(3)模式可以照搬吗?我们的回答是:对已有模式的宏观选择即整体移植是行不通的,除非可以规模经济地改善约束条件本身。具体地说,不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其他模式,都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一种模式的有效性依赖于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采用相同的模式未必都有效。
(4)模式差别永恒吗?我们的回答是,某种模式所依赖的条件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从而发展途径也是发展变化的,发展的趋势是差异的日益缩小,即模式的淡化和趋同化。
二、苏南模式的起始阶段特征
所谓"苏南模式",通行的理解是指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 企业 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对苏南模式的特征应该分起始阶段和现在阶段进行概括。其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一发展模式雏形于计划经济 时代 ,在整个80年代最为典型,但90年代以后发生了重要变化。
乡镇企业能首先在苏南地区异军突起,"苏南模式"能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和历史传统。苏南 农村 紧靠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中 工业 城市,苏南农民与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存在密切的血缘和非血缘联系,接受经济、技术辐射能力较强。同时,因为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这为苏南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苏南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居民文化素质高。此外,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
苏南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起始阶段离不开社区政府的推动和集体经济的投入。这正是许多人批判苏南模式的主要靶子。尽管 目前 这两个方面已经和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但历史的 分析 ,这种状况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
首先看乡镇政府的作用。在当时苏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这里的社区(乡镇)政府与其说是执行政府职能,不如说是利用政府职能全力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乡镇政府严格地说是农村社区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国家对社区很少下经济计划,乡镇政府所能动员的经济也不可能是国有经济。社区政府的利益与乡镇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社区政府的行为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要更多地从市场行为方面去理解。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乡镇企业的总代表行事。因此不能简单地一概否认当时的乡镇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市场化的作用。
其次看集体经济的作用。苏南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创业资本源自社区范围内的集体投入,其所有制的基本属性便是以社区政府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当然这不是纯粹的,在大部分企业中都有非集体的资本投入。与其他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集体无"经济"的状况不同,这里的集体有"经济"。实行集体经济的模式,乡镇企业上马快,也便于上规模和横向联合。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时的乡镇企业相当部分是村办企业。"村"不是一级政府,是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说是经济单元。村级经济可以说是集体经济,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经济单元)的公共积累,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当地的非农化进程。
考察同样是起始阶段的温州模式,可以发现,尽管其发展的路径不同,但是这两种模式更象是成功方式之间的对照,而非成功与不成功的对照。
温州地区的起始发展条件要差得多。位于浙江东南山区的温州地区远离大中型工业城市和全国性市场中心,运输成本和信息成本较高;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左右,而且土壤质量和灌溉条件等远不能与苏南农村相比,因此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温州人虽然也有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历史传统,但近代以来并没有突出的工商业业绩;50年代的温州是对台前线,60年代是"文革"火线,70年代是建设短线,始终得不到国家的"厚爱",当然受到的传统体制束缚也较少。由于这类原因,温州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一种"小商品,大市场"的格局。温州模式同时采取了"离乡"和"不离乡"两种方式:发展家庭工业是"离土不离乡"甚至"离土不离家",而"千军万马走出去"和遍布全国的以温州人为先驱和主体的"浙江村",是温州人"离土又离乡"就业的生动体现。相比之下,后者更能体现传统温州模式的特色。
总之,不论苏南与温州两种模式表面上何其不同,却都是适应当地具体发展条件的。就此而言,每一种模式都是合乎经济效率的。不顾这一事实而厚此薄彼是不 科学 的。正如我们将要指出的,温州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上述温州模式主要是80年代前半期的情况,或者说是传统温州模式。就传统形式来看,很难说温州模式比苏南模式更能代表中国的普遍情况,特别是其"离土又离乡"式的非农就业方式。从经济发展的绩效来看,两种模式都是相当成功的。其中,苏南地区发展速度更快、水平更高。考虑到起点的显著差异,苏南地区先行一步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三、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从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逐渐变化,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向型经济、企业改制和城市化。这些重要变化进一步改变了苏南地区的经济环境,同时也大大发展了苏南模式的内涵。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 内容 的传统苏南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
80年代后期,传统苏南模式的发展已经成熟并步入了转折期。随着资源约束、需求约束和体制约束等环境条件的变化,传统苏南模式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随着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市场化的乡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的优势逐渐衰减增加了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稳定性。其传统的处延式发展模式承受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与震荡。其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上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苏南乡镇企业的外部竞争对手日益增多,市场销售难度加大。进入90年代,市场形势出现了很大逆转。国有企业在放开搞活后进入市场;个体私营经济也日益壮大,其经营灵活、手段高明,也在激烈地争夺市场份额;另外,近年来迅速壮大的"三资企业"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产品质优档次高,更是市场竞争的有力对手。所有这些都对苏南企业构成了强有力的竞争。此外,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初步完成和要素市场的逐步放开,苏南乡镇企业所面临的资源约束也在不断强化。
在经济环境明显改变的条件下,苏南乡镇企业中"模糊产权"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虽然苏南以集体产权为主体的乡镇企业产权结构有其历史必然性,其所谓"模糊产权"在转型初期是合乎效率原则的。但模糊产权终究是模糊的,随着体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改善,以及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继续维持其模糊状态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组织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从而抵消企业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提高专业化收益的努力。特别是,较高的集体产权比例容易导致低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从而对企业经营者难以形成必要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显然,集体经济比重过高的模糊产权,必将成为改革的对象。从90年代起苏南地区主要从以下方面推动了这方面改革的进程。
1.发展外向型经济。80年代后期,国家实行了沿海开放战略,苏南乡镇企业抓住这个机遇,"三外"(外经、外贸、外资)一齐上。几年中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对外合作发展势头强劲,向海外投资企业猛增;对外贸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日益高涨的对外开放大潮中,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乡镇企业实现了第二次异军突起,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在9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与上海近在咫尺的苏南地区及时抢抓历史机遇,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在建设开发区上又抢了个先。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先自费开发后被国家承认为国家级开发区;张家港建成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级保税区;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工业园区也建在苏州;再加上各县市的省级和市级开发区,苏南地区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态势。
统计表明,80年代后期以来,苏南对外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以无锡市为例,1986―1999年间其GDP的外贸、外资依存度分别从0.01%和1.07%提高到18.6%和7.28%。而苏州经济的开放度比无锡还高得多,目前仅其所辖昆山一个县级市就已批准外资企业2000家,合同利用外资84亿美元,到位外资超过38亿美元。而同一时期,全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虽然有所提高,但其幅度要平缓得多,因而其GDP的外贸、外资的依存度分别在1995年和1991年前后被苏南赶超。
表1:苏南与全国经济外向化程度的比较(1986―1999) (单位:%)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1999
外贸依存度
苏南
0.06
0.62
3.06
9.86
19.4
24.6
28.4
29.4
全国
10.6
11.8
16.2
17.6
22.3
18.5
19.4
19.7
外资依存度
苏南
0.92
1.22
1.18
8.57
17.3
14.4
12.6
12.2
全国
2.45
2.55
2.65
3.97
7.g7
6.71
6.19
5.32
注:外贸依存度=外贸出口额/GDP×100%;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GDP×100%。
资料来源:据《江苏统计年鉴2000》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有关数据换算。
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的省际比较表明,虽然直到1998年,江苏乡镇集体企业资本金中集体资本的比重始终高于浙江乡镇集体企业,但趋势是都在迅速降低;而非集体资本特别是个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的比例都在逐步提高,这意味着企业产权日益明晰化。只是江苏的外商资本增长更快,浙江则以个人资本见长(表2)。
2.推进企业联合和组建企业集团。从90年代初期的治理整顿开始,苏南地区乡镇企业通过调整结构、企业兼并、技术改造、横向联合等途径,扶持和发展骨干企业。到1993年,苏锡常三市乡镇企业已组建各种企业集团240多家,其总产值达660多亿元,占该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0%,出口总额超过100亿元,占35%。240多家企业集团,联合了本地和外地各类企业1.3万多家,平均每个企业集团联合企业达50多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江苏省乡镇集体企业的数量在80年代后期就停止增加,并有下降趋势,但是企业的平均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却出现大幅度上升(表3)。
表2:乡镇企业资本金结构情况表(江苏、浙江,1993―1998)
资本金结构
1993年
1995年
1998年
江苏
浙江
江苏
浙江
江苏
浙江
资本金总额(亿元)
592.6
246.7
950.4
516.2
1084
867.0
集体资本(%)
78.9
59.7
71.6
49.9
54.9
30.9
非集体资本(%)
21.1
40.3
27.1
50.1
45.1
69.1
其中:法人资本(%)
14.3
19.3
11.2
22.7
13.8
23.2
个人资本(%)
3.3
16.5
4.8
19.5
11.8
37.4
外商资本(%)
3.6
4.5
11.2
7.9
19.6
8.5
资料来源:郑江淮(2001)。
表3:江苏省乡镇企业数量与规模变动情况(1985―1998) 年 份
1985
1987
1989
1990
1991
1992
1995
1996
1997
1998
企业总数(万个)
7.8
9.9
9.7
9.5
8.9
9.2
8.3
8.4
8.2
8.1
平均工业总产值
45.4
61.7
101.1
115.2
147.0
300.3
625.4
750.8
795.8
916.9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10.2
14.3
23.6
26.7
34.1
42.1
137.8
156.8
169.1
189.3
资料来源:郑江淮(2001)。
3.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如年代中期开始,苏南乡镇集体企业相继进行了一场引入注目的产权改革即"改制"。在短短几年时间中,苏南各市原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改制比例就达80%以上。不仅改制进度快,而且改制形式极为多样。以苏州市为例,据1999年年初统计(表4),全市已有11301家乡镇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涉及总资产435.4亿元,占全市乡镇内资企业总数的81.6%、资产总额的64.6%。此次改制颇为彻底地明晰了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初步建立了 现代 企业制度,基本上把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的直接支配权从企业撤出来,从而意味着传统苏南模式的终结,更标志着新苏南模式的诞生。
表4:苏州市乡镇企业改制情况表(1999年初)
改制形式
改制企业
涉及净资产
数量(个)
占比(%)
金额(亿元)
占比(%)
1.股份有限公司
13
0.12
14.94
11.12
2.有限责任公司
1215
10.75
29.25
21.77
3.股份合作制
3259
28.84
45.89
34.16
4.混合型企业
1435
12.70
16.28
12.12
5.拍卖转让
4877
43.16
28.81
21.45
6.兼并破产
502
4.43
0.82
0.58
合 计
11301
100
435.40
100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