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 要]:有人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其实应当进一步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城市、富强 中国 。
[关键词]:农民 市民 现代 化
前不久,全国热烈讨论农民工是工人还是农民?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2003-2010农民工培训计划,浙江有地方"一费制""零门槛"帮助民工子女入学,长沙市传出正在着手给农民工修"廉租房"的消息。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提出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农民 问题 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其实应当进一步说: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城市、富强中国。
变农民为市民,新世纪初中国 经济 好视点。资料显示,1978年~2001年,全国新增城镇人口超过2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由17.9%提高到37.7%。到200 2年, 农村 外出劳动力(离开本乡到外地从业时间超过1个月)已经超过9400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社科司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 分析 ,在2000年的全国12107万流动人口中 ,从乡村流出的已占73%,流入城镇的已占74%。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调查,2001年在 全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向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和建制镇的比例分别已达18.5% 、17.7%、14.9%和8.7%。2001年,农民的人均外出打工收入已达375.5元,比上年增加41.1元,增幅高达12.3 %;远远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5%,未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根据劳动与社会 保障部的测算, 目前 全国进城务工劳动者每年寄回家的劳务款已超过6000亿元。尽管如此,我国城市化率仍低于 工业 化率13个点以上。世纪之初,我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没有赶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拥有8亿人口的农村没有形成相应的大市场,终于引发了工业品生产过剩,城市经济不景气;城市不景气,城市二、三产业不 发展 ,城市就业相对或绝对减少,城市对农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减弱,以致农业过剩,农民收入增长下降;这是一个"坏的连环套"。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打破,虽然效果明显但还是没有根本改变。原因是什么呢?我国特有的传统户籍制度等导致了我国特有的牢固难破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城乡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难以合理流动和有效重组,分配与再分配等经济杠杆难以发挥作用,以致经济结构、城乡结构严重失衡,有效需求不足,"过剩经济"得以形成。解决的根本途径只能有一个:真心实意地、扎扎实实地推进城市化,变农民为市民。这是新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是新世纪初中国经济腾飞的最佳视点:城市化是以不断扩大农民进城就业为标志的。 历史 和现实都已表明,这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提升农民的购买力和购买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农村繁荣促进工业品市场和城市繁荣;反过来这又会提升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力度和需求结构,引起农业结构的高级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方式的高级化,增加农民的农业和现代农业收入;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此种结构失衡所致的"过剩经济"消失;中国经济规模空前扩大,人民全面小康;城市化既发展了城市,又变革了农村,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这是一个"好的连环套"。这是中华民族21世纪的光荣使命。
为"打工"正名,把劳务输出确定为农村的一种发展战略。在社会学意义上"打工"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是农民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带来了温饱,"打工" 将为农民带来小康,并最终促成农民变为市民。"打工"首先是指农民的"第二职业",然后是指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干部职工的"第二职业",后来泛指所有人员以市场方式找到的工作,再后来人人都说自己是"打工"(为一把手或老板)的,最后位居高官的一把手也说也是"打工"的,为党、国、为人民、为单位"打工"。可见这是一个社会意义广泛而深远的创造。在狭义上,市民社会视在非国有单位的就业为"打工",其意指此种就业不是"当家作主人",不是"铁饭碗",没有社会保障和长期保障。在广义上,在市场经济中,在经济学意义上,"打工"就是就业: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将逐步消融国有和非国有就业的区别。所以,把"打工"或劳务输出确定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在经济 理论 上,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在发展经济学上、在发展战略策略上是一大高明之举。其高明之处在于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一种资源而不是包袱;在于从主观上自觉地运用了农村少有的几种"比较优势"之一 --剩余劳动力资源,将比别人"早一点""多一点"地占有国际国内劳务市场。其具体好处有三,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打工"类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二是培养人才,"打工仔"学技术、学管理、学市场、学社会;回乡"打工仔"已成为各地发展二三产业的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在这个意义上"打工"已成为农民的"留学"。三是转移农业人口,首先是大量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然后是其中的一部分将逐步转变为市民;与其它办法相比,"打工"应是转移农业人口的"主渠道"。其间接好处或长远好处是积累了人才、资金、技术、知识,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提高认识,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间接目标或直接后果就是转移农业人口。农业人口转移的多寡即城市人口的多少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当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每人几分到几亩田土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村是无法实行规模经营的;没有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农业人口转移的程度在根本上取决于工业和城市发展;但在国内市场巨大,发展极不平衡,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且加入WTO的情况下,农业人口的转移并不就决定于本地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措施得当,充分发挥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的转移速度是可以也应当大大快于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并且加快这种转移应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本地转移的同时,还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多地向外地转移。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