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关键词:农业 规模经济 产业化
1.规模经济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中关于规模报酬的一种,即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是指随着生产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产量或收入的变动。根据规模报酬增减的不同,规模报酬又分为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这三种形式。所谓规模报酬不变,是指各种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与产量增加或收入增加的比例相同。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超过了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而所谓规模报酬递减,则指产量增长的比例小于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比例。
这三种情况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假设生产函数Q=f(L,K)为n阶齐次生产函数,当全部要素投入量变动?姿时,产量变动为m?姿,生产函数的公式为:Q·m?姿=f(?姿L,?姿K)。显然,如果m>l,则规模经济为规模报酬递增;若m 2.规模经济的实现
通过规模经济原理告诉我们,规模经济的实现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种是横向扩展,一种是纵向延伸、拉长。实现横向扩展的方法同样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一种是通过企业加大投资,增加车间或者兴建分厂来完成。而要实现纵向延伸,同样采用并购和投资两种方式来完成。这里的并购是纵向并购,而这里的投资主要是顺着企业产业链,对上下游投资建厂的方式来完成。
但是,无论是横向扩展,还是纵向延伸,检验规模经济是否成功都需要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入手:即企业实现规模扩张之后,是否实现了同产量条件下的成本降低,或者实现了同成本情况下的产量大比例增加,或者两个方面都能实现。毫无疑问,只要以上三种情况出现其一,就说明或者证明,其实现了规模经济,或者说规模经济是有效的。否则,就没有实现规模经济,或者说规模不经济。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企业实施规模经济方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企业的管理是成熟的、规范的、高效的,而且这一管理是可以复制的;一个是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设备等是成型的,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3.我国农村规模经济历史回顾
建国之后,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初级改造以及抗美援朝"三大运动"的胜利之后,通过在全国范围逐步推行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方式,展开了对我国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模式。
从历史情况来看,农业互助组以及初级社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推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复苏。之后的高级社以及最终全面推行的人民公社制度,虽然将我国的农业生产全面实行了以人民公社为基本单位的规模化发展模式,但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不仅没有达到推进我国农业大发展的目的,相反,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现象。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表1和表2加以证明。
3.1 表1的提示
表1告诉我们,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由于广大农民还沉浸在胜利后的喜悦之中,对党所推出的各项政策和方针持有积极拥护的态度,所以互助组、初级社以及之后试点进行的高级社等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促进了落后的农业发展,因而,粮食产量同人口增长同步稳定提高,证明适度的规模化是有效的。
3.2 表2的提示
表2告诉我们,自1958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推行的农村高级社或者人民公社制的农业规模化发展方式没有取得成功。因为,在这一期间粮食产量处于一种震荡状态,而且在刚刚推行高级社的时候,粮食产量还出现了大幅度降低的情况,表明规模不经济。这种规模不经济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粮食产量未能实现与人口增长同步增长。所以,这一期间所推行的高级社或人民公社制度进行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方式是失败的。
论文联盟wWw.LWlm.com 3.3原因分析
为什么当时的人民公社或农业高级社的方式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呢?对此虽然说法很多,但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不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条件下,对农业实行了规模化发展模式。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与设备极为落后,不仅没有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和工具,就连用来替代人力的畜力也少得可怜,劳动分工就更谈不上。一方面,由于农民长期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很少有人接受教育,文化水平非常低下,农民几乎没有管理经验。这一现象导致人民公社不可能实行规范化管理。在两个条件一个也不具备的情况下,推行农业规模经济发展模式,结果肯定是规模不经济。
4.对当下我国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可行性研究结论--产业化发展
随着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与完善,我国农业生产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
4.1 生产技术得到显著改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促进农业发展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在各种良种的研究开发与使用,提高了粮食单产水平,增加了粮食产量;各种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化学肥料的开发与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良性生产;各种新工艺的使用,例如农用大棚等,改变了原有农作物的季节性要求,提高了农产品的多季节生产能力等等。这一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4.2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与过去相比,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而且现代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过去全靠人力完成的农业生产,现在已经基本上为拖拉机、收割机、电动抽水机等机械、电气设备所取代,农产品运输也全部实现了汽车、火车运输。就连农民进行田间管理,也由过去的徒步、自行车等交通手段,变成了如今的主要依靠电动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
现代化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专业耕地队伍、专业犁地队伍、专业收割队伍、专业运输队物等等几乎遍布我国所有农村。社会化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3 农民文化素质、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与过去90%以上的农民是文盲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90%以上的农具有初高中以上学历,更有不少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了农民队伍,农民的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文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农民素质提高的基础。随着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不断深入,农民知道了管理,开始学习管理,并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管理水平。这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管理基础。
4.4各种农业产业化公司的成功提供了范例
令人振奋的是,截止到目前,我国许多农业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尝试,而且由此产生了许多管理规范,运营良好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例如登海种业、隆平高科等等。这些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驱,它们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农业已经具备了规模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且也证明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完全可行。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为我国农业实行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成为可行。◆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