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级战略。皖江城市带规划的实施是应对国际 金融 危机,促进区域合作 发展 ,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为此,2010年6月21日在第六届 中国 国际徽商大会期间,安徽省人民政府以"创新、承接、示范"为主题,邀请了国家发改委领导、区域研究专家、江浙沪皖地区 经济 界人士,举办了"对话皖江"专题访谈活动。本刊作为此次活动的协办者,我们根据现场嘉宾的精彩发言和交流,整理出部分观点,与各位读者共飨。
对话"人口红利"
安徽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据统计,安徽每年外出打工的劳动人口有1200万人。因而从劳动力这一层面而言,相较于沿海地区,安徽不仅拥有一定量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且经过多年的外出打工,劳动力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为承接产业转移在人口方面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赵晋平副部长称,按照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和经验, 企业 进行转移,考虑因素之一是获得更为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转移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事实上,很多企业考虑更多的一个因素是市场,现在的产业转移趋势也正逐步转向寻求国内市场。此种情况下,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和作用就逐步增强,因为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西部的新兴市场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九,
联合利华大中国区副总裁曾锡文也回应了赵晋平的这一观点。他指出,联合利华在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合肥时,将劳动力成本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但是同时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安徽本地市场以及其对中西部地区市场的广泛辐射效应,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安徽本地相较于越南等东南弧国家拥有更多的配套资源。
对话"创新"
本次专题访谈活动以"创新、承接、示范"为主题,强调了创新在产业转移中的重要性。在就如何避免安徽仍是简单的复制东部沿海承接转移产业这一问题时,与会专家纷纷予以支招。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范恒山司长坚决否定了皖江城市带是重走沿海地区的老路。他认为,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一体化和凸显各自特色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皖江城市带转移示范区能否成功。
赵晋平指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建立在新的起点之上,必须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结合。皖江城市要在符合当地资源条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形成皖江城市带的产业集群式发展。产业的集群发展应通过引入新的品牌和技术,在吸收的基础上,把现有的产业集群或者未来的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向上、向下、向中高档方向延伸,最终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韦伟发言认为,在创新中承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提倡在创新中承接,在开放中承接,在发展中承接,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基础上承接。
对话"被转移"
产业转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国家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沿海地区的产业正在进行大规模转移。这就意味着,安徽在贯彻落实《规划》的同时,必然是牵涉到更多的地区是在被转移,那这些沿海发达地区是否面临着被转移之困局?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俞建明副主任在对话现场就这一问题给出了精彩的回答。他说到,"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出于收益最大化和资源重新整合等原因作出转移的决策,转出地就不要再'热情挽留'了,而承接地也不要有'挖墙脚'的想法。"这一席话,生动的阐释了转移方和承接方在产业转移中双方应有的定位,企业才是这一工程的主角。部分产业向皖江城市带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上海等转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国际经济形势大背景下,产业转移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大势所趋。国际级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朱锁芳副主任在对话时指出,湖州近几年已陆续有企业向安徽宣城、广德地区转移了。他认为企业进行转移,是 历史 的必然,产业转出地应明白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自身协调发展的结果。转移方和承接方应该在资源配套、服务意识等方面予以改进。
企业有其自身的发展 规律 ,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局副局跃陈怀恩强调对于外迁企业"不可强留"。企业作出转移决策,是为了使生产要素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如果强行阻挡,就会让经济失去竞争优势。
对话"承接 发展 "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 科学 发展的实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 现代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因此,如何做好产业的承接工作,如何让 企业 在皖江城市带中找到归属感并拥有安全感是一个重要课题。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认为,对于大部分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是企业作出向外转移决策的决定性因素。面对外地更为低廉的劳动力市场,为什么相当多的企业家在外迁工厂这一问题时抱以谨慎态度。蒋锡培认为企业家在获取经营利益的同时,更多的还会考虑到投资的安全性以及员工的幸福感等精神层面的因素。
"幸福感"虽无形,但其实是一种有形的竞争力,联合利华大 中国 区副总裁曾锡文对这一点也颇为认同。曾锡文说,当初联合利华决定将生产基地迁至合肥时,看中的并非劳动力成本低廉,而是劳动力来源更稳定。对于安徽农民工来说,他在安徽本地打工有一种明确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能让普通员工获得一种幸福感,而这便是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不可忽视的竞争力。
安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平安安徽",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安全感。与此同时,安徽省各有关部门也在全力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具安全感的经商环境。事实上,提升"幸福感"也已成为皖江示范区各市的共识。就如合肥市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的时候。就首先确立了把合肥打造成一个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对话"示范"
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国家战略,皖江城市带担负着重要的示范职责。安徽居中靠东,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桥梁,如何建设好这一"示范区",从而起到覆盖皖江,带动江淮,辐射全国的效应,成为对话皖江活动现场所有嘉宾的讨论焦点。
范恒山司长表示,一个国家战略的诞生是国家的总体需要和地方实际需要的-种结合。因此,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必须具有典型性,这样才可能对于全国当前和下一步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
由此,为推进这一示范区的建设,安徽省政府开创性的出台了一个跨行政区合作的机制,建立起了芜马巢、安池铜两个省直管的管委会,从而充分调动了区内相关各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各市在规划、项目、产业、资源等方面的联动性,完善了区域内共建共享及利益协调机制。这一创新性机制的设立,以及未来皖江示范区的成功,必然会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示范。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