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义驱动下的商街发展,容易限于短期的交换利益,缺少
论文联盟WwW.LWlM.com使用价值讨论的居民参与,在历史街区的保存及再利用过程中,很难扣合小区永续经营的脉动与长远的需要。公部门的政策执行能 否透过开放与平等的沟通方式,处理发展民粹主义者在意的短期"交换价值",并且兼顾居民对文 化资产保存及产业经营的"长远利益",才是问题的关键。其中包括相当具有弹性的土地容积移转 的市场操作机制、土地增值税赋的减免等,让资本主义前期的产业(百年老店、特色工艺、地区文 化生活产业作坊)成为有意愿及能力在地永续经营并向下扎根的"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而 当政策有此相对应的计划能力,规划设计者所投入的空间引导与环境设境(behavior setting)必须 建构对文化观光参访者引导的政策与空间计划,也就是从"外来者"到学习成为"在地者"的深度 文化生态旅游的空间氛围建构。
三、理论反思与未来挑战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带来历史巨变的新脉络下,从台湾的历史街区保存经验出发,进一步在理论 层次上抽象思考。就前述的政策形成与执行,以及不同的先行个案在保存与再利用过程中的片段的暂 时性成果与挫折,以及冲突过程来看,尝试提出下列分析性的、亟待面对的历史挑战与理论上的反思, 以为结论。
1. 转化"都市更新",发展民粹主义的反挫力量
历史街区城市遗产保存与再生关系着经济与社会的再结构。旧城核心街区产业与发展的没落、 环境的窳陋、盘根错节的土地所有权持分,尤其是具有文化感动力的历史产业发展困境、宗教信仰 人文活动的边缘化,始终不是政府政策与资源分派的重点。因此,长久不被检讨、不合时宜的法令 制度使得历史街区的没落或许不是政治人物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地区集体记忆联结的失落" 却关系着民选政府执政正当性的建构。诚然,长久以来台湾的都市更新社会结构,确实意识形态保 守而不自知,其中包含利己思考的地产开发商资本,结合保守思维的政府技术官僚以及部分专业委 员,高举"都市更新"的大旗但所到之处尽是建设性的破坏。但是,执政者与政务官若能认识到正 在崛起的市民社会的特殊性,适当的移转民粹发展主义的交换价值,旧都市核心的地权整合成本对 于地产开发商的高门槛,而历史街区维护整建的资本相较于破坏性的开发建设成本却是较低,当执 政者对此认知时采取的策略将会有所不同。这样,旧都市核心区存在的实现、地区集体记忆与文化 生活方式的保存,通过建构地区特色的永续发展结合空间实践,将是可以期待的。
若将 1980 年代三角涌老街指定古迹保存运动的失败与现今通过"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保存维 护的暂时成功经验对话,关键在于转化民粹的反对能量,通过保存、营造、动员、寻找与建构跨阶级 的支持力量,确保弱势族群的权益与历史产业的发展,以及在这基础上建构对历史意义的诠释。街区 营造的过程因为团结面的扩大,不但社会一般其他阶级都支持历史街区的保存,最后连政治的反对 势力在轮替执政后都持续表态发言支持永续发展的街区保存,并形成政策与后续资源及法令的检讨。 前者因保存运动的主体被孤立而失败,但却筑起地产开发商进场的高门槛,无法达到预期整合地权 的房产开发效应;而后者,接续之前的都市计划政策变迁通过历史风貌特定专用区的操作,结合有 整合能力的技术官僚以及专业者,通过街区维护营造的逐步动员,弱势小区充分知晓他们的价值观、 应有的权益以及社会政治的形势,然后,争取到保存历史街区的转机。在策略上与更广大的都市保 存的价值观相联结,确保街区主体的权益,以及在都市变迁过程中竞争意义的空间建构。
2. 历史保存与M型化社会政府执政正当性认同民选结构之政府执政如何获得或者建构正当性认同(legitimizing identity),这与公部门与民 间互动的社会关系相关,这也是对执政领导权(hegemony of the developmental government)的 反省。在"大陆法系"⑦ 的台湾"政府"组织架构中行政官僚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理由,包括法令不完备、预算资源不足、跨局处整合沟通难以进行等诸多理由而被动的不去思考相关资源的投入,但若民选政府之高阶官僚愿意在上述相关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建构跨局处或部会的行政整合与沟通平台,政府庞大机器的技术官僚通过整合任务的检讨,则文化保存政策未必不能联结足够的资源,转而获得真正的重视,湖口老街、三角涌老街的经验就是重要的案例。相反,由"他山之石"建构的历史街区保存经验,对于邻近的县市将造成"可以为错"的竞争压力。若"势可为而不为",则政府将丧失掌握全球化竞争意义空间之机会,保存经验的反挫亦将可能危及民选政府执政的正当性(legitimacy of the government)。
3. 经济衰退政府能力弱化下历史街区"活化"的特殊性与竞争力
都市化(urbanization)是资本积累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中进行的过程。因此,在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都市复苏与再活化(revitalization)的背后是为谁更新?为谁活化?不透过如此质问我们就难以理解这些措辞背后的政治含义。需要避免对不同历史过程的理论套用,才不会堕入理论形式化的死巷。文化主管机关对于文化资产保存具有必备的热情,然而,北台湾的历史街区几乎没有通过文化主管机关之主导而获得保存,这是非常吊诡的现象。是的,全世界文化资产保存的政府部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也就是其文化特殊性,必须建构于对文化资产保存热情之上,然而台湾的文化资产主管部门空有热情,可以运用于历史街区保存的预算与资源却极少,这样的结构因素回过头来仍会折损文化部门的保存热情,唯有通过地区都市发展层面的跨局处整合信息平台之检讨,方可寻找与定位历史街区"活化"的特殊性与竞争力。与其说历史街区城市遗产的保存政策长期不受重视,文化部门空有文化资产保存法令而无用武之地,不如说,在经济衰退的趋势下都市发展部门找到了都市旧城核心"活化"的特殊性与竞争力。于是这原本与都市发展息息相关却不受重视的历史街区保存,通过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部门熟习的法令操作与应用,包括土地使用、土地所有权处分、周边建筑物的开发、产业发展等与居民切身相关权益的相关法令工具,整合照顾居民之日常生活需求、私部门参与保存的奖励与补助,历史风貌街区防灾计划、现代化设施的融入以及与都市计划的整合之相关课题等诸多面向、复杂而高难度的课题。
二十世纪的历史保存论述(the discourse of historic conservation/historic preservation)是在对现代性(modernity)与工业技术理性质疑的历史与社会脉络下所建构的保存意识。就"反发展"的与都市保存(urban conservation)计划的层次而言,1970年代初的意大利波隆尼业(Bologna)的都市保存计划可以说是反省发展主义的先驱,并树立了历史典范。对照此例,二十一世纪仍旧强调经济发展的台湾,市民社会尚未成熟,尤其旧都市核心地区居民草根与民粹的意识极强,都市街区历史保存论述如何建构?原本熟悉都市更新的官僚,在具有改革热情的政务官之坚持下,加上学者专家与规划设计单位对于小区参与式规划设计与空间营造带来的动员,经由保存营造凝结小区意识与认同、通过浮现的市民社会催生永续营运的小区组织。在全球经济转化的过程中,民选政府的能力弱化是值得观察的面向,对于过往只重视"都市更新"发展的政策常造成历史保存与草根小区的冲突,这是政府都市发展部门技术官僚经验不足?能力不足?法令局限?或者是决策者对文化政策的轻忽?民选政府于政党轮替、权力重构之后,当政治决策与文化保存政策冲突,结果仍是政治优先!或许,有权力的决策者对古迹保存的文化价值其实并没有真正相信过?抑或是,在国家制度中暂时享有权力位置的决策者,因为政治的不可确定性过高,因此若没有跨阶级的社会高度共识,执政权力的傲慢就有萌芽的机会?历史街区保存的竞争空间的发掘在台湾正趋蓬勃发展,持续观察市民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与分析政府政策的特性与执政的正当性营造将是不可或缺的理论与实践观察。
4. 零星的街区保存成果诱发更多旧城核心改造的空间实践与理论深化历史街区保存经验弥足珍
论文联盟WwW.LWlM.com贵的地方,在于经历充满冲突的执行过程,出现了零星突破的重要成 果,对于其他少数个案带来可以突破的社会条件,若这些竞争空间的特殊性发掘能够诱引多方面旧 城核心区的改造成功,将关系着未来台湾城市核心区的公共空间营造之质量与论述的深化。历史街区的保存再生,说明了一个地方的制度与社会对特定空间与文化的重视,被保存的历史 街区城市遗产,就是社会认为这里是弥足珍贵的地方。但是,这衰败地区的再生却是经历充满冲突 的执行过程的结果。都市中心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存,扭转了全球经济竞争中被认为失去了竞争 力的旧城区更新思维,提供都市"活化"的源泉丰富了都市生活的多样化面向,是都市核心改造与"再 生"的契机。这个保存过程绝对不是自然的过程,而是值得仔细分析,重构保存论述的重要过程。
台湾的城市是饱受破坏、亟待修补的城市,长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带来创造性的破坏,迫使我 们居住、生活与工作的小区遭受如刀的切割、缝合的伤口结疤或者溃烂,逐步地侵蚀我们记忆中的 优质环境,历史街区的保存原本是可以被建构为异质地方(heterotopias)的机会,透过反思性的空 间营造建构自觉的主体与小区,这是更重要的考验。如果我们的城市错失了历史街区的城市遗产, 那损失将是难以量化与估计的,那绝不是有形的砖、瓦、土、石等构造的灰飞烟灭,其中伴随的无 形文化资产的生活方式流失,才是更难以回复的,历史也将不可能透过物质基础让我们有了解自身 的渠道。
5. "环境模铸"的历史街区的维护与永续利用,作为异质地方(heterotopias)建构的物质基础近代历史街区保存与活用的城市遗产包含真实性、多元性之有形建筑文化资产保存及人文生态 环境的保存,建构出多元与真实之历史光谱人文氛围实境。另一方面,保存与延续活化历史街区之 常民生活、历史产业、信仰活动的无形文化资产。换言之,透过环境模式的修补,重塑与再铸出具 有地区环境意义的"历史质感",包括:历史街区城市遗产保存空间物质的真实性,城市环境修补 的历史质感氛围,以及在地产业与居民人文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保存活化所建构出来的地区人 文的"主体性"。
对于提供都市活动的场所,日复一日的模塑与承受日常生活与节庆活动,如同高热的流体对于 模具的熔蚀,不受市场青睐打入冷宫的模具则遭受潮湿环境的氧化。台湾的城市有活力,犹如高温 的流体熔蚀模种的伤害,浇铸者疏于修模却又急于造新,铸出的成品展现出混乱与粗糙。我们的环境,确实是亟待修复的城市。透过历史街区的整建维护、城市公共生活特色与质量的营造以及动员 过程强化小区历史与认同,才有可能在流动的全球资本脉络下寻找地区价值与自我定位,成为可居 的城市(livable cities)与永续(可持续)的城市(sustainable cities)。在资本累积的"创造性破坏" 过程没有被翻模替代的空间躯壳,历经一次次熔铸与脱模的过程,却有幸未被翻模过程替代的历史 街区空间模式,其地区与自我历史认知与意识,才是我们城市的特殊性所在。历史保存与环境修补,作为必要的地区集体认同之政治过程与空间实践,假以时日,城市的特 色才得以彰显。而保存过程本身就是历史,这正是将集体记忆通过当前的保存与活化,植根在历史 反身性能力的建构上,修补并衔接历史与当下的自我。
(责任编辑:高永青)
①三角涌老街在住户对政府整建维护的不信任状态下,坚持不搬离家园,规划设计单位提出周转式的施工计划,也就是,居民于第一进施工时暂时搬入长型街屋的第二进居住,道路管线地下化施工时保持骑楼畅通,维持邻里居民在施工时的道路通行。虽然增加工程管理成本,但有利于达到全民督工的工程优良质量以及重建居民对政府的信赖感。参见徐裕健建筑师事务所"三角涌老街"再造金质奖计划,2006,未出版。
② 曼戚·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将打造认同的形式与起源区分成三种:正当性认同(legitimizing identity)、抵抗性认同 (resistance identity)与计划性认同(project identity)。抵抗性认同是由支配逻辑下处于被贬抑或污名化的位置或处境的行动者所产 生的。
③ 民粹主义(Populism,又译平民主义)的原文含义是个中性的单字,固然民粹有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没有必要把 它看成本质的恶,否则极可能会误解民粹的含义。民粹是一种人民不满现状的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认为平民的利益被社会中的精英所 压制或阻碍,宁愿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愿相信这套制度,其特质就是对政府的怨怼。民粹主义是社会科学语汇中最没有精确定义的 名词之一,它被用来指涉的政治现象既广且杂,研究民粹主义的学者对于这些民粹主义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仍未有确切的定论。
④ 依《土地法》第三十一条之精神,政府依都市计划划定公共设施征收土地,若征收之土地未作原征收用途使用,则居民得依 本法以原征收价买回。老松国小于1968年学生数11117人,经过40年的旧小区老化与人口外移,学生数逐年下降至1600余人,该校土 地、建筑物面积与学生数之比均已超过法定面积。若开发商与政府的官司胜诉则此历史街区将因都市更新机制之引入而拆除改建。
⑤ 缙绅化(gentrification)或译为贵族化、高级化,本身是重要的理论概念但却不是好的理论用词,通过第四届批判地理学国际 会议上引发的热烈讨论,与会的学者专家针对各国社会与历史脉络的不同,提出了更合适的理论用词,扩张了缙绅化本身在字义上强 烈的英国历史色彩。
⑥ 依《土地法》规定神明会组织所拥有之财产处分由管理人召开信徒大会决议之,然深坑街尾大树下至中街集顺庙沿河范围之土地所有权,于清末移垦时期为深坑黄氏家族持有,后因族长协议拟献地盖妈祖庙及关帝爷庙,因该庙迟未兴建,亦无正式之信徒大会组织,原租用之佃农与神明会管理人订有租约,而为合法使用,神明会土地管理人过世前,末通过信徒大会之组织决议产生新的管理人,致使权利移转断层,而造成原土地租约延续定义不明,以及都市土地发展相关权利主张的法律空窗期。
⑦ 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渊源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行政机关 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以及本身参加的国际条约,但不包括司法判例。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