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习惯:随身携带一本书,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 2012年年底我随九龙坡区政府招聘团去上海考核大学毕业生,候车时在重庆机场书店转悠,有两本畅销书深深吸引了我,那是索达吉堪布所著的《苦才是人生》和《做才是得到》。元旦之后,在回程时由于雨雪天气,机场临时关闭。当有乘客与机场值班人员发生争执时,我试着让自己静下来,开始阅读索达吉堪布的书。我们时常沉浸在抱怨中,而上师用简洁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点亮了我们前行的心灯。在这本书里,上师把一个个哲理向我们娓娓道来,如同清澈的泉水浸润着我浮躁的心。不知不觉,时间已悄然滑进第二天的凌晨,书中的文字渐渐在我眼前模糊起来……当周围剧烈的争吵声把我从梦中拽出时,我侧了侧疲倦的脑袋,天啦!我惊呆了――封面上那位慈祥上师索达吉堪布居然就坐在我身边:他静静地看着一本书,周围的喧闹仿佛并不存在……
在和索达吉堪布的交流中,我强烈感受到在他和善的外表和低柔的话语间,有一股来自心灵深处的强大力量。平静安详,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我和他就团队心态如何调整进行了交流,为什么有人始终感受不到快乐?即使生活和工作条件越来越好,但他们为了无限度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团队的实际情况,甚至以伤害他人利益来追求自己无限的欲望满足。大师说:“只有心的满足,才是最大的财富。人生的苦乐,皆由心生,与外在物质的好坏关系不大。在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幸福的根本,并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金钱,而在于你减去了多少欲望。”为什么有人总喜欢用自己的小手指与别人的中指比长短,因为他明知结果的这种比较更能激发心中汹涌的欲望。上师认为,“人生的痛苦之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尤其是喜欢个人比较,是我们内心动荡、恍惚不安的来源,也让大部分人活在患得患失的世界中,不能解脱。越攀比,越吃亏。”我想起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比较者,永远是输家!”可谓异曲同工。此时,我真正理解了为何魏老师在学校多次提到他的“松静匀乐”。
好老师向学生输出的应该是思想,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而好的阅读,则是滋养老师与学生心灵深处的力量。我们在京沪招聘的21名大学毕业生,大多为研究生,分别来自北大、复旦、南京大学等。学校有关干部和教师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985或211院校遴选应届大学毕业生,我们采取了相当审慎的态度。这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对中学阶段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该是“手到擒来”。但高学历不仅仅是教师队伍优秀的决定因素,教师职业精神、教育观、价值观等确立和完善远比技能技艺重要。因为教师的学历层次很容易提高,而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心态、情绪的调整,实非一日之功。在27年的教育生涯中,我看到许多教师不同的人生曲线。有的一直昂扬向上,有的冲入一个高点后又瞬间滑落,有的进入到一个平台区后始终无法再有突
破,有的一直在低起点处徘徊……教书的技能技巧是容易训练出来的,但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确立和完善发展,并不是那么容易修炼出来的。因此,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上去了,但心态并不平和,其发展的平台受到了制约,很难走得更高更远。如果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提炼,用思想武装自己,那他们一定会更加从容、淡定,由内向外散发出富有魅力的人文力量。
知识是冰冷的,思想是温暖的。如果教师传授的是温暖的知识,那么,学生得到的就是具有生命力的成长养分,而这些最终将化为学生终身受用的素质,在他们的一生中如影相随。俄国人本主义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由此想起,作为校长,我经常与同事们交流,“我们想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教师,我们就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当我们换位思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教育也会变得简单。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