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暂住人口是指没有当地常住户口而在当地就业的流动人口。以往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流动的成因[1-2]、流动机制[3-5] 及其影响因素[6-7]以及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问题[8~10],而关于外来暂住人口的总量(the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ETP)、性别比(the sex ratio, SR)、就业行业比例(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enterprises, PEE)等变化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对外来暂住人口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有必要开展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变化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研究,促进流动人口科学管理和导引。
东莞市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毗邻港澳,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模式和发展速度吸引着全国的目光,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和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吸引了各地大量的人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市外来暂住人口总数从1986年的15.6万人增大到2008年的552.5万人,虽然2009年锐减120万人,但目前仍保持在415万人左右,是户籍人口总数(The registered permanent population, RPP)的2.3倍,分别就业于工业、商业、服务业和农业等行业。外来暂住人口对东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的变化特征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外来暂住人口总量的变化特征
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总量ETP和户籍人口总量RPP变化见图1。从图1可见,在1986~2013年,东莞市户籍人口总量RPP以年均递增2.43万人的速率缓慢递增,而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总量ETP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86~1995年(缓慢增长期),ETP以年均递增15.62万人的速率递增;在1996~2006年(快速增长期),ETP以年均递增46.08万人快速递增,其递增速率是前十年的近3倍,其峰值达到586.76万人;2006~2009年属于ETP递减调整期,至2010年ETP递减到412万人,其后ETP基本稳定在近415万人,如图2所示。
1.2外来暂住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征
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性别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比SR(即男女比)变化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性别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向男女比例平衡方向逐年提高。对应于ETP的阶段性变化,RS的变化也具有阶段性特征:在1995年以前,SR不足0.65,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比男性多1/3;在ETP快速增长期,SR也快速提高,至2006年SR达到0.93,已达到基本平衡;2006年以后SR缓慢波动上升到接近0.99,达到男女比例平衡状态。
1.3外来劳动力占外来暂住人口的比例变化特征
外来劳动力是指外来暂住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东莞市外来劳动力占外来暂住人口的比例(the proportion of external transient labors to external transient population, PETL)的变化如图4所示。
图1东莞市人口总量变化
图2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总量变化
图3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性别比变化
图4东莞市外来劳动力占外来暂住人口比例变化
从图4可见,1986年以前东莞市外来劳动力占外来暂住人口的比例低于70%,1986~1989年该比例快速递增到85%,1990~2005年该比例处于波动递增状态,2006年以后该比例稳定于接近95.5%。这表明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中非劳动力人数在1986年前占到30%以上,其中不泛老幼人口,其后非劳动力人数占比在3~4年内下降到15%以下,至1990年外来暂住人口中劳动力占绝大多数。劳动力占比的提高是地方生产力旺盛的重要表现。
2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的就业结构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资料,东莞市外来劳动力就业行业主要是工业、农业、商业和服务业,各行业占比(the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enterprises, PEE)变化如图5和6所示。
图5东莞市外来劳动力在工农业就业占比变化
由图5可见,东莞市外来劳动力主要在工业企业就业,所占比例平均高达83%左右,并且历年波动不大;而在农业部门就业占比在1989年以前在5%~10%,1990年以后下降到5%以下,2003年以后稳定在接近2%。由图6可见,东莞市外来劳动力在商业和服务业就业占比在1985~2010年期间呈现波动缓慢递增状态,商业占比由2.4%递增到10.3%,服务业占比由4.4%递增到5.8%;2010年以后在商业就业占比稳定在9.0%,在服务业就业占比稳定在6.0%。
图6东莞市外来劳动力在商业和服务业就业占比变化
3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分析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在1986~2013年,东莞市GDP总量、第二产业GDP总量(GDP2)和第三产业GDP总量(GDP3)变化呈现指数增长特征,而第一产业GDP总量(GDP1)在8.2亿~25亿元之间波动,如图7所示,这表明东莞市经济总体处于较强劲的发展状态,但2006年后发展速度略有放缓。图7东莞市GDP增长曲线
将东莞市GDP增长曲线(图7)与外人暂住人口增长曲线(图2)比较后不难发现,在1986~2005年(即缓慢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ETP随着GDP的增大而增加,在全市GDP总量少于2 500亿元之前二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7。如图8所示,说明在此期间GDP增长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大,GDP增长带来的红利也吸引了大批外来劳动力,而且大量外来劳动力也保证了GDP的增长需求、促进了GDP的增长。2006年以后,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总量的增大,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劳动力数量对GDP的贡献不断下降。劳动密集型企业高人力成本造成其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较优状态后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模也就基本稳定下来,而大量涌入的外来劳动力造成劳动力过剩引发薪酬的下降,导致外来劳动力总数的减少。加上2008年以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大量以代加工为主的外贸型中小企业订单数锐减,被迫进行转型升级,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非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更加剧减小了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这就是2006年以后的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总数被迫下降调整后稳定在接近415万人规模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在2006年以后东莞市ETP与GDP相关性差的主要因素。但科技进步对东莞市GDP增大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使得东莞市即使ETP没有明显增大但GDP仍然能够持续快速增长,并且这种增长势头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产业经济的增长方面。
图8东莞市ETP~GDP关系曲线
4结语
根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通过分析后得到如下结论:
(1) 东莞市外来暂住人口变化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1986~1995年为缓慢增长期,ETP以15.62万人/年的速率缓慢递增,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比男性多1/3;1996~2006年为快速增长期, ETP以46.08万人/年快速递增,其峰值达到586.76万人,SR上升到接近0.93;2006~2009年为递减调整期,至2010年ETP递减到412万人,其后基本稳定在近415万人,SR上升到0.99接近平衡;
(2) 东莞市外来劳动力主要在工业企业就业,其次是商业和服务业,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很少,各行业就业比例为:工业约83%、商业约9%、服务业约6%、农业仅2%;
(3) 东莞市第一产业GDP总量很小且基本在在8.2~25亿元波动,第二、三产业GDP不仅总量大而且保持以指数型增长。在全市GDP总量低于2 500亿元之前,东莞市ETP与GDP正相关;但当全市GDP总量超过2500亿元特别是超过3 000亿元以后,GDP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的贡献作用有限,ETP与GDP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除此之外,大量的外来暂住人口在日常消费、住房租赁、技能教育与培训等方面促进GDP增长,但在污染负荷产生、城镇环境、就业竞争、社会治安等方面对地方GDP形成负面影响,这些今后深入研究中也应予以考虑。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