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PET―CT扫描在消化道疾病 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9-04-03 22:42:05
【摘要】目的探讨18-F双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象(18F-FDGPET-CT)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4例各种疑难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PET-CT全身或局部扫描,结合内镜、腹部CT、MRI、手术后病理及临床随访资料,评价其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34例患者中PET-CT结果与临床符合26例,符合率76.7%;与临床不符合5例,不符合率14.7%;肿瘤部位不符合3例,占8.82%;假阴性3例,假阳性1例;未确诊3例,占8.82%。术前疑恶性12例,经PET-CT和临床随访,结果为良性8例,恶性4例。明确和未明确原发灶各1例。34例患者中30例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疑恶性16例,恶性6例,良性8例,经PET-CT确诊10例,其中恶性4例,提高62.5%,未确诊6例;15例行MRI检查,疑恶性4例,恶性8例,良性3例,经PET-CT确诊2例,提高50%。结论PET-CT在消化道疑难疾病诊断中有较高临床价值,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关键词】18F-FDG消化道诊断肿瘤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0-0201-01
近20年来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一般预后较好,因此能否早期诊断和正确分期直接影响临床的诊疗效果及治疗方案的制定[1]。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内镜、CT、MRI等在肿瘤的诊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确有少部分病例难以确诊。(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rotelTomographyPET-CT)是将形态学的CT图像和功能影像PET图像相结合,形成两种技术的优势互补,从而显示出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潜力。[2]对34例临床诊断经常规检查手段不能确诊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评价其在诊断消化道疾病尤其是肿瘤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消化科2012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34例各种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经PET-CT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33-85岁,平均年龄56.9113.62岁,临床表现各异。上腹痛8例、发热5例、咯血1例、恶心、呕吐3例、纳差、消瘦6例、呕血或黑便4例、黄疸3例、下肢浮肿2例、无症状2例。
1.2方法:对临床经相关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行PET-CT检查(全身或局部)并与内镜(包括胃镜、肠镜、超声胃镜、ERCP)上腹部CT、MRI、部分手术后病理、临床随访资料比较,评价其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2.结果:34例患者PET-CT结果与临床符合26例,其中良性14例,恶性12例,符合率76.7%;与临床不符合5例,不符合率14.7%;肿瘤部位不符合3例,占8.82%;假阴性3例,占8.82%;假阳性1例,占2.94%;未确诊3例,占8.82%;术前疑恶性12例,经PET-CT和临床随访结果为良性8例,恶性4例;明确原发灶1例,未明确原发灶1例。34例患者中30例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疑恶性16例,恶性6例,良性8例,经PET-CT确诊10例,其中恶性4例,提高62.5%;未确诊6例。15例行MRI检查,疑恶性4例,恶性8例,良性3例,经PET-CT确诊2例,提高50%。
3.讨论
随着临床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患者即便做了很多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或不知原发灶,还有一部分患者肿瘤指标升高,而找不到原发灶,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求一种更先进的检查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PET-CT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它结合CT的解剖定位,形态学表现,而且从功能代谢方面对肿瘤良恶性进行鉴别,[3]PET-CT对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PET-CT发现上消化道肿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85.7%,89.4%,80%,93.7%。[4]。假阴性主要为小乳腺癌、甲状腺癌、早期胃癌、微小非霍奇金淋巴瘤。Ha[5]等研究发现PET-CT发现胃癌灵敏度为65.4%,CT60.3%,均不高,这与胃肠蠕动、系统分辨、肿瘤类型、生长方式有关。Mochiki[6]等对85例患者的研究认为PET-CT对早期胃癌诊断性不高,特别对小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及胃镜,胃癌的PET显像存在一个问题是胃本身对于示踪剂的生理摄取,在正常人群中胃壁存在18-F-FDG的摄取增高,某些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引起局限性18-F-FDG摄取,有时难以同胃局部复发鉴别。文中报道PET-CT临床符合率76.7%,较文献报道略低,可能与样本数少有关,存在假阴性3例,占8.82%,分别是胃癌、胃泌素瘤、乙状结肠息肉。这是因为息肉如无典型形态学表现或恶性肿瘤未侵及管壁,PET-CT很难将两者区别开来。早期表浅的肿瘤以及部分含粘液成分较多的肿瘤因FDG摄取较少,容易造成假阴性[7]。在原发灶诊断方面由于消化道内存在较多的正常或非肿瘤因素FDG摄取,容易造成假阳性[8]。本组有1例腹腔脓肿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故对于消化道肿瘤与内镜相比较PET-CT在这方面并无优势,尤其在肿瘤早期,更需依赖内镜。PET-CT对小肠有很好的效果,本组有2例通过PET-CT检查发现,结合小肠镜确诊为恶性肿瘤而行手术治疗。
PET-CT可以反映病灶局部代谢情况,对淋巴结转移,其诊断率高于传统影像手段[9]。超声、CT,MRI对淋巴结是否转移主要依赖于其大小,对于那些小的转移性淋巴结无法判断,PET-CT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对那些密度或信号无明显改变的远处转移,PET-CT可以很好地显示。PET-CT全身扫描可发现临床未怀疑的其他远隔脏器或组织转移[8],,但对部分粘液腺癌的转移可出现假阴性。本组3例CT,MRI不能确定淋巴结转移,通过PET-CT明确。 PET-CT虽然能分辨80%的良恶性肿瘤,但对肿瘤部位的判定存在一定的误差。本组有3例与手术后部位不符合。
不明原发灶肿瘤(cancerofunknownprimary(CUP)是一种异源发生的肿瘤,占恶性肿瘤的3-10%,常规检查仅发现20-27%的原发灶。PET-CT则可提高CUP的检出率[1]。李亚军[10]等对31例常规检查难以确诊的CUP患者行PET-CT,29例(93.5%)可找到原发灶,另2例,1例为肾上腺良性肿瘤,另1例未找到。本组有4例CUP,3例找到原发性,另1例未找到,与文献报道相似。
总之,PET-CT在消化道肿瘤诊断、分期、寻找原发灶及手术后多发监测方面有较高临床价值,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假阴性最主要是对部分低FDG代谢肿瘤及直径小于1.0cm病灶易漏诊,0.5cm微小病灶一般很难检出。吻合口炎及炎性淋巴结肿大则是假阳性的主要原因,故PET-CT需结合临床,密切观察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马炬明,欧小波.18F-FDGPET-CT扫描在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军医杂志,2009,37(4):644-645.
[2]李茹恬,钱晓萍,刘宝瑞.PET-CT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中华肿瘤杂志,2007,29(2):81-83.
[3]吴丽玲.18F-FDGPET-CT对结、直肠癌原发灶的检出及分期的价值.医学信息,2010,23(6):130
[4]王胜军,杨卫东,赵小虎,等.18F-FDGPET-CT诊断多发癌的价值.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3,37(2):96-99.
[5]HaTk,ChoiYY,SongSY,etal.F-18-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andcomputedtomographyisnotaccurateinpreoperotivestagingofgastriccancer.JKoreanSurgSoc,2011,81(2):104-110.
[6]MochikiE,KuwanoH,KatohH,etal.Evaluationof18F-deoxy-Z-fluoro-D-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