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学资料。结果:35例患者表现为脑实质内多发片状长T2、稍长T1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病变急性期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结论:常规MRI及DWI成像相结合对病毒性脑炎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DWI成像可早期发现病灶,并反映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是病毒性脑炎必不可少的MRI扫描序列。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1-240-01
病毒性脑炎为常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病毒侵犯脑组织,导致脑细胞变性、坏死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发热、头痛、精神及神经症状。近年来,MRI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经临床证实的病毒性脑炎36例,探讨病毒性脑炎的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影像表现特征,为其早期临床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影像学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36例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男19 例、女 17例;年龄15~68岁,平均36±1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意识障碍,癫痫、肢体活动障碍等精神及神经症状。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并都有阳性表现。脑电图有典型的波形13例,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升高15例,脑脊液内白细胞增多13例,蛋白质增高12例。
1.2 检查方法 MR检查使用GE公司(Signa HDxt)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头颅表面线圈。患者闭目平躺于扫描仪内,嘱其保持安静,头颅两侧放置海绵垫尽可能减少头部活动,双耳放置棉塞,采用表面头线圈进行图像采集。
1.2.1 扫描序列 常规检查MRI平扫:(1)SE序列横轴位T1WI,重复时间TR:330ms,回波时间TE:12ms,视野FOV:220×220mm,矩阵128×128,层厚6mm,层间隔1mm;(2)FSE序列横轴位T2WI,TR:3300ms,TE:120ms,FOV:220×220mm,矩阵128×128,层厚6mm,层间隔1mm;(3)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 )序列横轴位,TR:10000ms,TE:100ms,反转时间TI:2000ms。(4)增强扫描,按0.1 mmol/kg剂量经肘静脉注射 Gd- DTPA,进行横轴位、冠状和矢状位扫描。
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采集,回波平面成像(SE-EPI),TR:5000ms,TE:Minimum,层厚及间距与常规扫描保持一致,在X、Y、Z轴3个方向上施加扩散梯度,扫描时间为20s。
2 结果
2.1 病毒性脑炎患者MRI表现 (1)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脑实质内多发斑片状、大片状异常信号,累计额、颞叶病变范围较大,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T1WI呈等或低信�,边界不清,FLAIR序列上病变显示更清楚,位于脑叶者脑回轻度肿胀,脑沟变窄、变浅。病变累及颞叶18例,额叶13例,顶叶12例,枕叶2例,小脑半球6例,脑干7例,基底节丘脑区5例。其中20例行MRI增强扫描,7例无明显强化,13例呈不规则片状、脑回状强化。
(2)DWI序列:其中30例患者进行了DWI 扫描。12例病灶DWI、T2WI、FLAIR均呈高信号,ADC图呈等、稍低信号;10例DWI呈明显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ADC图呈低信号;3例病灶DWI呈高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5例DWI、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ADC图信号不均匀。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感染性病变,主要侵犯皮层及灰质核团,少数可累及白质。病理机制包括两类:一类是病毒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溶解作用,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引起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后期病灶发生软化、萎缩。病毒性脑炎MRI特征:具有多发、散在的特点,主要位于额、颞叶、岛叶、基底节区、丘脑,少数也可位于小脑及脑干,可对称或不对称分布,侵犯灰质为主,也可累及白质[2]。位于额叶、颞叶、岛叶及边缘系统,病变区脑回肿胀,一般系单纯疱疹病毒侵犯[4]。MRI成像T1WI呈低信号,也可呈等或稍低信号,可能与炎性渗出液中蛋白含量增多有关,T2WI及FLAIR序列呈高信号,FLAIR序列由于抑制了脑脊液信号,病变对比增强,从而较T2WI病灶显示更清楚。增强扫描病变早期无明显强化,病程2周后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可出现斑片状、脑回状强化。
病毒性脑炎需与脑梗死、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相鉴别,三者均可表现为脑实质内片状长T2、长T1信号病变,鉴别点在于:脑梗死一般常见于中老年人,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症患者,突发起病,无发热的病史,病变范围常与供血动脉供血范围相一致。急性脑梗死DWI呈片状均匀高信号,ADC 值降低;亚急性期DWI呈欠均匀高信号,ADC 值降低;慢性期DWI呈等或低信号,ADC 值才逐渐正常。两者难以鉴别时,可结合脑脊液生化检查和临床症状作出正确诊断。低级别胶质瘤一般单发,主要位于脑白质,病变呈团块状,边界不清,一般无弥散受限。病毒性脑炎、脑梗死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 DWI 上都可呈高信号,但病毒性脑炎和脑低级星形细胞瘤ADC 值增高,而脑梗死ADC 值明显降低,ADC图呈低信号。
总之,常规MRI及DWI成像相结合对病毒性脑炎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DWI及ADC图可早期发现病灶,并反映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须成为病毒性脑炎必不可少的MRI扫描序列。
参考文献
[1] 吴江.病毒性脑炎概述 [M].神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94-98.
[2] 朱光斌,张雪林,伍筱梅,等. 磁共振成像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2,13(1):5-8.
[3] 史震山,李跃明,翁淑萍,等.成人病毒性脑炎的磁共振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的特征[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2
责编:荣秀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