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刑释人员由于和社会暂时性脱节,会由于自身能力及社会标签化问题在融入社会时受阻。针对刑释人员面临融入社会的困境,临时救助政策中救助金的发放就可以为其再社会化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过渡性帮助。但是,临时救助金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发放对象过于广泛、实施不到位等。如上问题的解决,可以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居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关键词:刑释人员 临时救助 社会标签化 困境
中图分类号:D926.8;D632.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刑释人员是指在监狱服刑期满释放的人员。根据2010年的相关数据的统计,我国每年约有60余万人刑满释放,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如何再次融入社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他们在监狱服刑期间一直都处于基本与社会隔离的状态,与社会发展脱节,其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谋生能力有限,出狱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往往会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加之社会上普遍对这类群体有标签化的认知,他们往往处于被排斥和被歧视的境地中,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刑满释放人员给予必要的帮扶救助是世界各国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也是一个政府、社会等各方力量综合参与的系统化体系,是社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刑释人员的回归保障机制是帮助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有效催化剂。刑释人员回归社会,于自身而言,有利于其享受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找回自己的人格尊严;于社会而言,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恢复,社会关系的稳固;而对于国家而言,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对刑释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制度等宏观体系的构建上。但事实上,过程中的“程序正当”问题往往关乎刑释人员救助制度是否能起到其帮助刑释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作用,过于松散地允许刑释人员领取临时救助会使刑释人员丧失自我奋斗的动力,而过于严苛会加大刑释人员融入社会的阻力,同样也会带来消极影响,由于刑释人员的临时救助制度在我国还不够成熟,实施过程中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刑释人员领取社会救助的过程角度理解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并针对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 刑释人员领取社会救助的实施
目前,W市刑释人员领取社会救助遵循这样一套程序:在犯人服刑期满释放后,监狱方会给其出具一份“释放证明书”,一式三份,一份留由监狱存档,一份由刑释人员所处辖区的派出所存档,一份由犯人自己保存。在释放证明书上需要盖有司法局的公章,之后刑释人员本人需要拿着这份证明书到所辖的户籍地的司法处进行登记,最后才能将这些材料交由所在社区进行登记与户籍核实,并由社区将刑释人员的资料上报给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进行留档,并进行临时救助的办理与发放。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刑释人员在同一时间段内只能领取一种社会救助,例如,一个人在领取临时救助金的同时不允许申请低保,同一大类社会救助中也只能选择一种进行申请,例如申请了刑释人员临时救助的人就不能够再申请教育临时救助,政策的此番设置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救助金额过高致使受助人对社会救助产生依赖,从而丧失自己奋斗的动力。
根据《W市实施临时救助暂行办法》,一位刑释人员除了能够按月准时领取670元的临时救助补贴之外,还应当在节假日受到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慰问以及实物上的(例如月饼、菜肉等食物,对于特别困难的可以给予更高标准的实物帮助)补贴。在平日里,工作人员也应当常常和该社区辖区内的刑释人员进行定期的交流与访谈,帮助刑释人员纾解由于社会排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3 刑释人员领取社会救助存在问题
3.1利用政策漏洞多次入狱骗取救助金
根据笔者对社区与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得知,受助者在同一段时间内只能享受一种救助政策,在领取刑释人员临时救助金的同时不能领取其他种类的临时救助金,也不能领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救助类型的保障金。刑释人员的临时救助金水平是根据W市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在保障刑释人员基本生存权利的同时,激励他们寻找工作,努力融入社会。
但是,刑释人员的临时救助金是普遍向全体出狱人员发放的,不因入狱次数和自身家庭状况而做出调整。因此会出现有刑释人员利用该政策的这一漏洞“多次入狱”,即出狱后领完六个月的临时救助金就再次犯罪入狱,出狱后再次领取救助金,工作懈怠,消极融入社会。以S社区的吴某为例,吴某曾三次入狱,每次出狱都可以领到六个月的临时救助金,在领完救助金的一至两个月之内会再次锒铛入狱,出狱之后再次进行这类领取救助金的恶性循环。这对他本身的再社会化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没有任何帮助。
3.2自身家庭条件较好,不需要救助金
刑�人员的临时救助金是面向所有符合“刑满出狱”要求的人员发放的,在实施过程中,并不像生活最低保证金的发放一样对受助人的家庭情况进行详细的核实,因此,可以说工作人员对刑释人员的家庭背景的了解并不深入。这在实际执行救助金发放的过程中即会出现户口上自己居住,实际上和家人同住的现象,自身家庭经济状况不差,却依然可以领取临时救助金的状况。据笔者对J街道办事处的刑释人员的相关档案整理以及对负责人的采访发现,姜某就属于此类情况,姜某借住在自己的表亲家,生活水平并不差,整个家庭每人的月平均收入甚至高于W人均工资的平均水平,却依旧可以领到救助金,这对政府的财政以及社会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也会对刑释人员寻找工作、重新融入社会产生消极的阻碍,对刑释人员本身的再社会化以及社会秩序的改善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3.3心理需求满足较少
心理需求是刑释人员在融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心理需求的满足与否会直接影响刑释人员的心态取向是积极还是消极――是选择改过自新还是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在S社区中,刑释人员几乎没办法去参与社区棋牌室的集体活动,在楼下聊天的人群中也更没有他们的身影,据工作人员介绍,刑释人员在社区中几乎是独来独往的,虽然社区工作人员会去和刑释人员定期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与生活上的需求,但是次数很少,并且该社区只有一位工作人员主管刑释人员的事务,数量的稀少导致刑释人员无法得到应有的关心。 同时,政策中所提倡的就业培训本该成为刑释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的一个突破口,但是对于这个问题,S社区和其所属的J街道都给出了模棱两可的答案,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部门在组织就业培训,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刑释人员,融入社会可谓是难上加难了。
责编:荣秀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