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 要: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得到广泛关注,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2015年中部各省普惠金融的成长近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和湖北省的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相较于其他省份较好。然后,基于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提出各省份应加大各地区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提高地区金融服务水平;采取措施激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注重各省区域内经济的均衡发展,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等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地区;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6-0102-02
一、 引言
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上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全面的平等的接受金融服务机会,让各阶层都能获得更为便捷、合理、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使得低收入和贫困地区的人们同样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使其能更好地参与经济建设,从而达到实现优化区域金融结构的目的。
从社会金融发展现状来看,构建区域普惠金融体系首先就是解决地区间存在的金融问题。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滞后于城镇地区是一个长期广泛存在的问题,想要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求重点关注并扶持当前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近年来,受益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由此,对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的覆盖率以及金融服务的普及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等问题,使得金融服务的覆盖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解决地区金融问题与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所以要想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
二、 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较少,本文主要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问题为出发点来归纳总结相关的文献。早在2006 年亚太地区的小额信贷论坛上就有国内学者开始了关于普惠金融基本理论的研究。有学者通过分析构建普惠金融体系框架的意义,深入研究普惠金融体系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最终认为通过各地区扶贫融资项目促使地区相关金融的充分发展,可以让没有接受过规范性金融服务的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体也能够获得同等标准水平的金融服务。吴志远等(2016)通过对1992―2013年中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问题。据此,他们从国家战略角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制度建设等方面考察了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曾昌等(2017)详细调查了石门县最近5年内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和民众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变化,发现农村地区新型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机构内部的管理模式、地区性政策约束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构建竞争充分、产权结构合理、健全的普惠金融体系的一系列建议。
三、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的选择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上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的测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研究用的都是Beck在2007年对银行服务的可获得性和银行服务的使用情况的分析中选用的八个指标,部分研究选用的是金融包容全球合作伙伴组织2012年提出的关于测度银行服务的九个指标体系,还有部分研究选用的是AFI提出的相关银行服务可获得性的五个指标体系。由此,基于这些相关的指标体系,结合中部六省经济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提出如下指标体系。
1. 金融服务相关的基础设施,主要考察金融服务的覆盖情况和金融服务的质量,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从业人员数量。
2. 金融服务现状,包括存款、贷款和保险。
3. 金融服务的质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金融产业水平差别较大,所以本文主要选用能够反映各地区相关服务水平的指标,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和城乡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这两个指标直接反映了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数量和各区域金融服务的质量。
4. 农村地区产出指标,包括人均农业产值,即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总人口,衡量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农村地区人均纯收入,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考察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
(二)数据的选择
结合上文分析,现从中部各省份中选取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十二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处理分析,原始数据源于《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数据、中国保监会等相关网站公布的2015年数据。
四、 中部各省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根据第三部分的分析,选取十二个正向指标,数值越大,对区域普惠金融发展的贡献值也就越大。首先需要用SPSS软件十二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使得数据具有可比较性。接着进行KMO检验与巴特莱特球度检验,KMO检验值为0.815,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低于0.05,说明选用的指标的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同时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也是有效的。主成分分析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公因子个数,进行因子分析。数据处理发现,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有四个,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发现有四个公因子的累计占比达到了最佳效果。因此,选取每万平方公里和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作为公因子进行分析。
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因子成分矩阵。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成分1中,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因子成分矩阵。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发现,成分1中,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每万平方公里从业人员数量、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每万人拥有的从业人员数量、存款、贷款、保险保费收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第一产业增加值九个变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在成分2中,�r民人均纯收入的作用效果较为显著。成分3中,城乡职工养老保险人数的作用明显大于它们在其他因子中的数据。成分4中,医疗保险人数的作用大于其在其他因子中的作用,从而说明该因子对普惠金融的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 最后,建立主成分分析的表达式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通过降维分析先得到相对应的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然后据此得出主成分的表达式,再根据主成分的表达式计算公因子F1、F2、F3和F4的值,最后再根据各方差百分比进行加权计算。其中因子1的方差占比为57.543%,因子2的方差占比为22.90%,因子3的方差占比为11.24%,因子4的方差占比为7.79%,所以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得分=57.543%×F1+22.90%×F2+11.24%×F3+7.79%×F4
根��计算得出的各省最终得分情况对中部六个省份普惠金融综合指数排名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最高,湖北省次之,湖南、安徽、山西分别位列第三、第四、第五位,江西省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最差。
据此上述各省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分析可知:从因子1即:每万平方公里及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存款、贷款、保费收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综合角度分析,发现河南省和湖北省与其他省份相比数值较高。主要是由于其人均金融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同时这两省的人口数量与金融从业人员数量、金融机构数量之间的比例比较适当,社会保险普及程度与信贷实力都比较高。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两省的资金流量明显要高于其他各省,信贷和保险业务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人民生活质量相对较高,经济实力较强,所以因子1的数值相对较高。而山西省和江西省的指数明显偏低,这两个省份的普惠金融发展中主要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从总体水平来看,中部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状况良好,但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还较为明显。
从因子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角度分析,河南、山西、安徽的数值比较高说明农民持续增收能力较强,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有较大的推进作用。江西和湖南地区的数值较低,是由于农业发展水平低下而拉低了该数值,导致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相反,湖北省由于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拉高了该数值,使得因子 2 在这些地区的水平远高于因子 1。
从因子3(城乡职工养老保险人数)来看,江西、湖北、山西地区的数值较高说明这些地区的金融机构的相关服务的质量较高,湖南地区的数值为负说明该省的金融机构的相关服务的质量较低,不利于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
从因子4(医疗保险人数)的角度分析发现河南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的数值较高,说明这些省份的保险普及范围和社保水平相对高于其他省份。排名靠后的安徽省和江西省,主要是在社会保障程度、保险普及程度这方面做得不够完善而导致得分相对较低。
从上述分析来看,综合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部各省地区普惠金融的综合发展现状,能够明确各区域的差异及存在的问题。从综合得分的计算结果可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普惠金融综合指数水平相对较高,处于六省的前列。由此可知,这些省份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在中部地区相对较好,可能会让中部地区以后的金融发展发挥带头作用。
五、 促进中部各省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中部各省应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提高区域金融的服务水平就要求创建出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以保证区域内能够有效地建立起科学的保险、信用以及担保体系机制。而为了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普遍发展,也必然需要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降低投资者互联网金融方面投资风险。
(二)充分发挥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鼓励各区域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相关科研单位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进行创新。这要求各地区政府机关积极地鼓励普惠金融相关的服务与技术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并完善手机银行、数字化金融服务的各项功能,从而为民众提供更多可选择的金融服务,从而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这些服务。
(三)注重区域内的经济协调发展以促进普惠金融的均衡发展。中部地区各省存在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各地政府机构应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普惠金融发展也要克服地区区位因素的阻碍,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地域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尤其要重视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区域普惠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涛,钟昌彪,孙水清等.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实证分析――以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片区县石门县为样本[J].金融经济,2017(10).
[2]吴志远,曹志文.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6(4).
[3]叶慧敏,李明贤.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4).
作者简介:
李颜,女,河南南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编:荣秀
上一篇:协整套利下的股票市场实证分析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