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财务管理论文

农村代际孝道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差异与原因分析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11-18 12:58:28

  摘 要:自古以来,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处于诸道之首、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自80年代开始,我国历经了整体意义上的社会转型,并且进入了市场经济建设时期,这使得我国农村的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道德观念、道德态度以及道德行为出现了代际差别。特别在农村,一方面传统孝观念与行为在农村青年群体中逐渐淡化;另一方面,传统的孝道文化还表现在年长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代际差异。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代际孝道态度与行为不同表现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乡村;孝道态度与行为;差异原因 
  中图分类号:C9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147-02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孝道对后代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的变化等因素,孝道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分析这些不同表现对传统优秀孝文化的继承有重要意义。 
  一、 农村代际孝道态度与行为的现状 
  自古以来,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理论的核心观念,处于诸道之首,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对孝道可以做如下定义:“ 孝道是伴随人类自身再生产而自然产生的亲亲之情,在阶级社会中它是表现纵向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的总和。”所谓农村代际孝道是指生活在农村的不同的出生年代和成长背景会导致各代群之间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群体特征。生活在建国时期的老年人对待孝道深受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下,中年人既受着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又带有时代的独特气息,推动着孝文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冲击着传统孝道。三代间对待孝道有各自的态度与认知,并形成了差异。 
  (一)祖辈对待孝道的态度与行为的表现 
  祖辈大多数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生活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对孝的理解更多地继承了传统孝道的特点。其一,父母在,不“远游”。在大多数的农村家庭中,老年人依然会和已经成家的子女生活在一起,并且会对子女的生活进行有力的“干涉”。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是家中的长者,所以子女事事得遵从他们的意见,这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孝的表现。同时,他们会规划好子女的一生,对子女的职业生涯进行掌控,让子女尽可能陪伴在侧。祖辈认为这样子女会更容易照顾到自己,养老送终,以尽孝道。其二,无后乃大不孝。赵岐所著的《孟子注》中说道:“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祖辈深刻认为子女有后嗣能够延续自家香火是敬孝的一大表现,否则便是对不起祖宗,是不符合情理,是不孝顺的“大恶”。 
  (二)父辈对待孝道的态度与行为的表现 
  首先,父辈对子女以尊重为主。中年人对于子女的生活和事业,现在更多的是给予意见建议并尊重孩子的选择,认为孩子过得体面,能够学业、事业有成就是对他们的孝,对祖宗的孝。处于知天命的他们更多的是将光宗耀祖的期望寄托于下一代,期待子女能够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这便是莫大的孝。其次,父辈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更多是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他们运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经验与子女进行沟通,传达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子女能够接受,子女尊重父母意见,认真听取,不冒犯,这就是孝顺。一旦子女不愿全接受时,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会产生隔阂与代沟,此时父母就会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与不孝。最后,父辈赡养父母更多注重物质赡养。当父辈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父母时,更愿意花许多的金钱,以此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三)青少年对待孝道的态度与行为的表现 
  当今,青年人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统孝道的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尊重长者,他们仍是支持赞同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实生活的要求,绝对顺从、传宗接代和随时在侧等传统孝行慢慢不被青少年接受。因此,青少年形成了对待孝道态度与行为的独特表现。 
  首先,农村地区青少年大多以理解、尊重和孝顺父母为主。在农村的大多数普通青少年的生活条件和家庭条件相对于城市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父母的辛苦、不易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争光,减少父母的负担,因而相对于城市青少年来说,农村孩子对父母表现得更加孝顺。其次,独生子女对待孝道态度和行为相对淡漠。对于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受到祖辈和父辈的双重喜爱和呵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强调自我和个性生活从而使得抑己顺亲,荣亲留后的赞同程度减轻,不断冲击传统孝道观念。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对孝的认知。在一些农村家庭中,父母为提高生活水平、更好地赡养老人和教育孩子,便外出务工,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使得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尽孝的榜样作用,对孝道认知浅薄。 
  二、 农村代际孝道态度与行为形成差异的原因 
  不同代际间对待孝道态度与行为有自己的认知与表现,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在当今社会也日趋明显地引起关注。因此,以三河镇清平乡农村地区为例,其代际孝道态度�c行为形成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原因 
  祖辈孝道的态度与行为受小农经济的影响较大。“祖辈生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前的阶段,他们生活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土地是最为重要的,而长者对传统的农业劳作技能娴熟,对传统文化及在其中的生存法则最了解,自然成为村落群体中年轻人的楷模,得到年轻人的尊重,拥有威望。玛格丽特・米德在其关于代沟的论述中,曾用过“前喻文化”去说明这种现象,即老一代传给年轻一代的不仅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有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而年轻一代的全部社会化都是在老一代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并且沿着长辈的生活路。祖辈深受小农经济和长辈的影响,继承了传统文化,从而使他们在封闭狭小的范围内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孝道观念、态度,在长者言传身教中形成了自己的对待孝道的行为。父辈的孝道态度与行为融合了时代元素。生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是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的加速增长,对农村生活、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他们不满足于土地上的一切,对这之外的新鲜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这促使着农业劳动的生活方式转向工资收入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父辈原本对传统孝道的继承,为传统孝道注入了时代的新元素,形成了与长辈有所差异的孝道态度与行为。孙辈对待孝文化的态度与行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受到冲击。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三河镇清平乡农村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的推行等都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三河镇清平乡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了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农民工。大量农民工的出现使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他们既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又缺少父母孝敬长辈的榜样作用的影响,于是对孝的理解越来越模糊。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同世界各国联系的加强,西方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念也渗透到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传统的孝道观念认同感降低,不以孝敬父母为己任,以自己为中心。这些都冲击着社会转型期的孝道。   (二)文化原因 
  文化对于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是深刻的,对孝道在不同代际传承的影响也是立竿见影的。祖辈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现代教育匮乏。其生活的大环境是处于新中国建立前后,社会经济条件落后,教育领域发展缓慢,教育普及度极低,导致成长在农村的祖辈们甚少有机会接受教育,系统学习。除了学校教育的缺失外,政府对待农村孝文化的教育和宣传的引导、支持缺乏力度,使得孝道的正确理念缺少了有力的支撑,因此,祖辈对待孝道的认识是以长者的影响为主的。父辈的成长正值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农村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有了巨大的变化。更多的适龄孩子有了学上,接受了新时期知识的洗礼,建立起不同于祖辈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中,政府大力提倡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强调男女平等,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个人的独立意识增强,不断剔除了“对父母唯命是从便是孝”等愚孝观念,不断打破祖辈的传统孝道观念,建立新的孝道观念。孙辈受新时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家长的知识素养有一定提高,学校发展趋于完善,在家庭和学校较为良好的氛围下强调德育,重视孝文化,青少年能够对孝道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认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社会慈孝文化氛围淡薄,对孝道的宣传教育弱化,道德教育缺失,使得当代青年人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只顾个人享受。同时,西方文化伴随媒体不断渗透,对传统文化也形成强大的冲击。 
  (三)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整个社会、国家的核心,因而家庭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和道德教育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祖辈生活在空间狭小封闭、以农耕技术为主导的农村家庭,经过传统孝道观念和实践洗礼的长者依然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递者,对下一代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农村家庭中,父辈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对孝的认识更多的是从他们父母中学习,是从在日常中他们的父母对待长辈的态度、行为中诠释何为孝时去理解。然而在新时期,父辈顺应时代,走出村子进城务工,接受新时期的思想的洗礼,对孝的理解加入新时期的思想特点。孙辈能与外出务工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忙于工作,将孩子的教育全权托于学校,对孝文化传递未能重视,生活中更是极少提及,这使得青少年对待孝文化的态度散漫,不懂得如何尊重孝敬父母。而未能与外出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孩子在稀薄的家庭孝文化氛围中成长更是缺乏对孝文化的认知。从而使得当代年轻人只有关于孝的浅薄认识而没有具体行动,对孝道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 
  三、 小结 
  总之,祖辈、父辈和孙辈对待孝道的意识与行为不同,很大部分是由于三代人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对三代人的不同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从我国农村地区而言,长者都是经历过新中国几十年的风云变化,经历过人生百态的人,价值观念在磨练中早已成熟,从而对待孝道更为深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大。但是青少年生活阅历较浅,生活条件较之祖辈、父辈优越很多,价值观念还未成熟,对孝道缺乏深刻的认识,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在许多问题上与长者的看法不同,也因此容易与上一代产生隔膜和差异。 
  如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的关键,同时也意味着面临着各种冲突和矛盾,我们必须通过社会倡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弘扬和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孝文化,来逐渐缩小对待孝文化的代际态度与行为差异。 
  参考文献: 
  [1]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沈善洪.中国文化与孝道[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编辑出版,1985. 
  [3]褐斌杰.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程向�.传统孝道的沦丧与重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林妹珍.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龙岩学院学报,2006(2). 
  [7]聂洪辉,揭新华.农村孝道衰落的根源及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8]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4). 
  [9]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0]郝亚光.孝道嬗变:农村老人家庭地位的式微――以农业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J].道德与文明,2011(1). 
  [11]罗凑平.传统孝道的缺失与在现实孝道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0). 
  [1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0. 
  [13]赵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文化与结构结合的路径[J].青年研究,2010(1):47. 
  作者简介: 
  孙梦琳,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编:荣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