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绵竹市灾区农民生计培训需求及模式研究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9-07 11:11:33

 摘要:文章在国际联合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生计培训的项目资助下,通过调研员的实际调研,深入了解绵竹市7个灾区乡镇农民的培训需求,并根据他们的培训需求,建立了以镇村社区培训、职业技术培训、SIYB培训和企业培训为基础的四种培训模式。 
  关键词:绵竹灾区农民;生计培训;需求及模式 
   
  一、研究背景 
  绵竹市是“5・12”汶川大地震中18个极重灾区中经济损失最大、重建任务最重的县级市之一,地震对绵竹市当地的经济以及个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大多数农户已获得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但地震夺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农田、森林等生活生产资源,导致其生活陷入了窘迫的境地。生计问题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首要问题。如何解决地震的后续问题,使他们尽快获得生存技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摆在当地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要问题。培训是获取技术与技能最普遍和最主要的途径,已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践所证实。而生计项目旨在帮助那些因为缺乏劳动力、不良的耕种条件、自然灾害、疾病或意外伤害而造成生计问题的人群,力求通过增加获取自然资源的能力和基层组织来减少贫困。因此,国际联合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决议通过生计项目来帮助绵竹灾区群众尽快恢复生产,获得解决生计的生存途径。 
  二、样本分析 
  本课题受国际联合会委托,由国际劳工组织(ILO)与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创业研究中心共同协作完成。此次生计培训项目主要针对6267户因地震而异地安置的农民和绵竹市21个乡镇的因地震伤残的2602名群众。通过组织技能和创业培训来帮助他们获得一门赖以生存的技术,从而提高灾区群众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新的工作来维持他们家庭。 
  本次调研团队由电子科技大学、国际联合会、绵竹市劳动局、绵竹市东方职业学院共计30余人组成,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分为3个小组历时10天深入走访了1000名受灾农民,有效问卷共计844份,有效率为84.4%,涉及到了7个乡镇(包括3个山区乡镇和4个沿山乡镇)和35个自然村组,基本覆盖了全市的重灾乡镇,符合样本的覆盖面的要求。 
  (一)样本人群的基本情况 
  第一,目标群体。当地农民主要以失地农民为主,所以失地农民为609名,占72.2%;因经济发展要求和当地住房建设完成,大部分返乡工人已经重返工作地点重新投入工作,在家闲置的返乡工人数量并不多,所以本次调查的返乡工人为150名,占17.8%;因为地震中致残的农民部分已经超过劳动力年龄限制,所以符合培训的残疾人比例并不高,本次调查共选85名残疾人,占样本总数的10.1%。 
  第二,样本性别。调查样本中男性共428名,占50.7%;女性共416名,占49.3%,样本的性别比例分布均衡。 
  第三,样本年龄。调查样本中年龄在30岁及30岁以下的共为175名,占20.7%;31岁到40岁共为297名,占35.2%;41岁到50岁共为283名,占33.5%;年龄在51岁及51岁以上的共为89名,占10.5%。样本年龄的分布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当地部分年轻人长期在外务工和求学,30岁以下年轻人比例较少;50以上的农民由于年龄、体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限制使得培训的意义不是太大,在调查中选取的样本较少。 
  (二)样本人群的特点 
  第一,被调查的灾区农民的家庭结构普遍属于传统家庭,家庭需要赡养老人、供养小孩,家庭负担较重,且80%的被调查家庭有20000元-50000元数额不等的贷款,贷款主要用于维修和重建因地震受损的住房。 
  第二,灾区农民主要从事临时工作,家庭年收入水平不高。灾区农民大部分主要从事木工、砌筑工、水泥工等临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因为灾区重建而产生建筑相关行业的大批量用工,但这些用工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待1-2年灾区重建工作完成后,这部分农民的就业将成为灾区的主要问题。 
  第三,灾区残疾人家庭收入在调查农民中处于最低,生活压力大。年收入万元以下家庭占调查残疾人样本量总数的66%,低于被调查样本的平均水平。残疾人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家人,残疾人所带来的生计问题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家庭。 
  第四,三类样本人群的技能情况存在差异。失地农民的技能水平比较低,曾从事的工作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返乡农民工中37.3%的参加过培训,且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失地农民;残疾人农业种植经验丰富,但职业技能普遍偏少。 
  第五,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所拥有的技能不同。青年群体较中老年群体有更丰富的技能以技术行业为主;青年群体较中老年群体拥有过更多培训经历,其拥有技能证书的比例较大;50岁以上的群体有丰富的创业经验,以社区服务相关行业为主。 
  三、灾区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自主创业的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创业或管理技能培训,他们都渴望获得创业方面的培训,包括销售、法律法规、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技能类,7个乡镇的培训需求大致分布如下:服务员类占18%;缝纫、编织刺绣类占18%;焊工、电工、车工、铣工、木工类占18%;养殖业12%;厨师、面点师占5%;美容美发占4%;计算机操作类6%;建筑类4%;其他类15%。 
  (一)培训的需求差异 
  失地农民、返乡工人和残疾人三类不同的人群培训需求存在差异。同时,性别和学历的不同,对培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需求。 
  第一,失地农民、返乡工人和残疾人的培训需求存在差异。大部分失地农民缺乏一定的技能,他们选择的工作类型主要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型工作种类为主,培训需要集中在服务类。返乡工人具有一定的技能和工作经验,对于焊工、木工、水电工、机械操作工以及其他建筑方面的培训需求较大。86%的受灾残疾人属于肢体残疾,缺乏相关技能且学历偏低,普遍希望能够就近工作或者创业。 
  第二,男性和女性需求有差异。灾区男性农民期望获得的培训主要有:电工焊工类、建筑相关类、农业养殖类、设备操作类以及商务知识类。灾区女性农民期望获得的培训主要有:编织缝纫类、服务员和家政服务类、企业管理类、农业养殖类、营业员类以及厨师与美容师类。 
  第三,初中以上学历和初中以下学历的需求不同。根据统计结果:无论学历高低对基础技能类的培训需求基本均衡,但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对知识技能类的需求明显增加。初中以上学历农民的最主要需求在商务类、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等方面,而初中以下学历农民最主要的培训需求则是服务家政类、缝纫刺绣类、农业养殖类。 
  (二)培训的时间要求 
  在培训时间上,7个乡镇均是超过一半农民全天都有时间参加培训。山区乡镇中4.2%的农民希望仅周末培训,29.8%的农民希望晚上培训,其他的农民希望是下午、非周末、放假时间。沿山乡镇有7.1%的农民希望仅周末培训,17.5%的农民希望晚上培训,其他的农民希望是在农闲、中午或下午的时候。 
  四、灾区农民培训需求模式研究 
  根据对灾区农民培训需求的分析,结合当地政府、企业、村镇的特点,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建立以“乡镇、村落”为主的社区培训模式、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主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劳动局实施”的SIYB培训模式和“企业需求”引导下的企业联合培训模式。 
  (一)社区基础的培训模式 
  社区基础培训(CBT)该培训全称为“以促进就业和创造收入为目标的社区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就业不充分的问题而开发设计的培训模式。CBT覆盖专门的目标群体,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通过促进自我就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迁移,同时也提高培训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在灾区展开该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提供以农业为基础的产品培训,具体目标是以自谋职业和创造收入为目标。 
  镇村社区培训负责对农业生产、简单技术需求的农民和残疾人提供培训。这部分培训课程技术含量比较低,简单易学,容易掌握。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服务行业。培训范围包括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年龄偏大的灾民、大部分异地安置女性和残疾人。培训地点主要在残疾人集中的各村镇;培训形式采用镇村就近授课,由授课老师下到各授课点;培训方法主要是实践操作指导。 
  (二)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模式 
  职业培训是对要求雇佣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按照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的规范性培训。这部分培训主要针对部分难以送技术下乡的科别,培训课程的设计主要依照国家职业标准,包括计算机操作、焊工、电工、车工、铣工、钳工等,培训合格授予国家职业技术培训证书。 
  在灾区展开职业技术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当地农民的技术职能,填补地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差距,增加灾区农民的雇佣就业机会。培训范围包括异地安置灾民和部分有相关技能培训需求的残疾人及其家人,主要以中青年农民为主。培训地点主要在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形式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培训方法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 
  (三)创业培训模式 
  创业培训(SIYB)是国际劳工组织(ILO)为帮助微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专门研究开发的一系列培训小企业家的培训课程。负责对有创业想法、正在创业的农民进行创业能力相关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创办切实可行的企业,并在此过程中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培训地点包括当地劳动局和需求密集的镇村;培训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授课、经验交流、实地指导为主。 
  七个乡镇农民创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社区服务(零售店、理发、缝纫、服装店等)和旅游行业(餐饮、茶馆、农家乐等),所以建议创业培训以劳动局集中培训和镇村社区培训两种形式来开展:劳动局集中培训主要针对有一定创业经验、计划扩大经营的创业者;镇村社区培训主要针对比较有地域特点和低门槛进入的创业者,这样的培训可以兼顾不同类型创业者的发展需求。 
  (四)企业培训模式 
  企业培训负责对特定群体进行相关技术基础培训,培训后解决该部分农民工作。培训企业以手工计件制、可在家完成工作的企业和用工需求比较大的企业构成,如汽车维修、糕点制作、年画制作、编织刺绣等。培训课程主要由企业根据其需求设计;培训形式采用进厂学习和实习的方式;培训方式由企业统一培训和师傅单独指导构成。 
  企业培训范围主要包括部分残疾人和部分具备进厂务工条件的农民。一方面,对残疾人的培训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例如缝纫、绣花、年画制作等,这部分培训可以与社区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具备进厂务工条件的农民进行企业储备劳动力进行培训。这部分培训主要因为操作性比较强,必须和企业密切合作。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立足于现实,用实证的方法对灾后重建中农民培训需求及模式做了深入的探讨。根据对绵竹1000名受灾农民的调研,对比分析灾区不同类型农民基本情况,了解了灾区农民的培训需求,并提出四种培训模式以及它们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农民的培训需求。本文帮助培训组织为灾区农民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其他灾区农民培训的实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对于培训模式,在其他灾区推广实施的过程中还需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以更好地帮助灾区人民。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编:荣秀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