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小班幼儿初入园是其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由于与家人的分离以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许多小班幼儿在入园初期常有不良情绪表现,包括哭闹、打人、咬人、破坏东西、拒绝参加活动等,其中以哭闹最为常见。深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幼儿的自我调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尚比较弱,容易缺少安全感。二是可能受家庭环境影响。据此,研究者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包括创设适宜环境,重视家园共育等,以帮助小班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不良情绪;小班幼儿;初入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24-04
3岁左右的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与同龄人一起过集体生活,是他们迈向社会适应集体生活的第一步。适应新的环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对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是很重要的。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在刚上幼儿园时,许多小班幼儿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为此,本文拟深入分析小班幼儿初入园不良情绪表现的成因,并尝试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纾解幼儿的不良情绪,从而促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愉快地生活、学习、成长。
一、小班幼儿不良情绪表现的成因
研究者以深圳大学诺德假日幼儿园小一班(34名幼儿)和小三班(35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了连续八周的在园跟踪观察,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这69名幼儿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同时对这两个班的主班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连续八周的观察,研究者发现小班幼儿入园初期的不良情绪表现主要有:哭闹、打人、咬人、破坏东西、拒绝参加活动等,其中以哭闹最为常见。研究者尝试从幼儿和家庭两方面深入分析幼儿初入园不良情绪表现的成因。
(一)幼儿方面
1.自我调适能力欠缺
人的一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需经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环境变化,需要个体去积极适应。每一次适应都是主体通过自我身心调适,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更符合环境需要,从而实现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上幼儿园是大部分幼儿人生面临的第一次环境巨变。3岁左右的幼儿身体和心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善,自我调适能力有限,且大部分幼儿在入园前没有独自面对陌生环境的经历,于是,许多幼儿会变得无所适从,出现各种不良情绪。
2.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从家庭步入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关键一步,人际交往能力对幼儿来说尤为重要。本研究的调查发现,诺德假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且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平日陪伴幼儿的时间较少。在入园前,部分幼儿缺少与家庭以外的人、事、物互动的经验,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初入园时,对新环境感到无所适从。〔1〕
3.生活自理能力欠缺
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也是导致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之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融入社会会经历许多发展阶段,小班幼儿正处在第二阶段,即自主面对羞愧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试图尝试在活动中增强自己的自主感。例如,上了幼儿园后,幼儿需自己穿衣、吃饭、如厕、盥洗等。如果幼儿感到自己一时难以掌握这些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实现在园一日生活的独立,而身边的同伴却已能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并获得了教师的认可,那么幼儿可能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羞愧心理。由于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给幼儿带来的羞愧感和挫败感,会增加幼儿入园适应的难度。
4.安全感缺失
安全感是建立在对环境的预知的基础上的。幼儿初入园,既有与家人分离的焦虑,又有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比如,幼儿很难预知接下来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从而容易缺失安全感。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很注意幼儿生理需要的满足,包括喝水、吃饭、如厕等,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却关注较少。事实上,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家人分离,幼儿迫切需要确认自己是否还被人爱着,是否没有被家人和教师抛弃。因此,可以说,初入园幼儿对安全、归属与爱的渴望〔2〕甚至是超过对生理需要满足的渴望的。
(二)家庭方面
亲子关系、养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研究发现,部分不良情绪表现较为严重的幼儿大多是主要由祖辈养育的。祖辈往往比父辈更疼爱幼儿,喜欢包办代替幼儿的一切。然而,这种对幼儿的溺爱一方面会导致幼儿生活的不能自理,另一方面也会无意中让幼儿觉得自己是无法独立的,是需要成人帮助的。久而久之,幼儿容易养成依赖心理。这也是部分幼儿在幼儿园一遇到问题就会采用哭闹等方式来宣泄情绪的原因之一。
另有部分家长自身焦虑情绪十分严重,进而影响了幼儿的情绪表现。幼儿从出生到入园前,受到了家人的充分关爱,父母与子女建立起了稳固的亲子关系。当幼儿离开家庭步入幼儿园时,许多家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担心,从而产生较严重的焦虑情绪。例如,有家长在接幼儿离园时,常会问幼儿类似的消极问题,今天"你哭了没有",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老师喜不喜欢你",等等。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在无意中影响幼儿,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
二、对策建议
家庭和幼儿园都是对幼儿有直接影响的微观系统。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最主要的交往对象。作为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应积极寻找有效对策,纾解幼儿初入园时的各种不良情绪,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一)环境创设
幼儿园尤其是幼儿所在的班级环境是幼儿生活、活动的重要环境,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蒙台梭利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非常重要"。〔3〕这个适宜的环境不仅指的是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
1.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而言,适宜的环境应该是幼儿"熟悉的",让幼儿感到"充满爱"的环境。入园前,幼儿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里,家无疑是幼儿最熟悉的。因此,教师可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富有家庭气氛的活动室环境。一是选择适宜的环境主色调,例如,选择象征温柔、甜美的粉色,借环境色彩来安抚幼儿的情绪。二是创设适宜的主题墙环境,例如布置一棵显眼的"家庭树",贴有幼儿与家人的合影,让幼儿经常能看到家人的笑脸,以起到纾解幼儿思念之情的作用。再如,布置一棵"幼儿园大树",贴上幼儿与教师、同伴的合影,以诱导幼儿对集体生活产生喜爱之情。三是可以在区角投放一些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或幼儿感到熟悉又亲切的玩具,让幼儿的情感有所依托。例如,投放一些质感柔软的玩具,让幼儿通过摆弄这些柔软或者熟悉的玩具,获得一定的心理慰藉。四是可以设置类似"心情驿站"的区域,〔4〕例如,借柜子或钢琴、书架等在活动室分隔出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铺上柔软的垫子,放上柔软的靠垫乃至小沙发之类,以营造出一种家的氛围,供幼儿在心情不佳时到这儿来安静地呆一会儿。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在"心情驿站"之类区域的幼儿多加关注。如可能,可以和幼儿一起呆一会儿,努力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以期让幼儿爱上教师,爱上幼儿园。
2.营造适宜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状态。适宜的心理环境应先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开始。教师应当接纳幼儿初入园的不良情绪。幼儿初入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是一种正常分离焦虑反应,也是幼儿面对陌生环境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反应。教师应当以理解与接纳的态度对待幼儿。教师的理解与接纳,不仅有助于幼儿释放心中的压力,也有助于幼儿逐渐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3岁幼儿的情感表达往往是简单而直接的。教师可以通过身体接触,如给幼儿一个轻轻的拥抱等,来安抚幼儿的情绪。例如,早上迎接幼儿入园时,教师可以主动热情地蹲下来给幼儿一个拥抱。傍晚幼儿离园时,教师可以与幼儿约定一个道别的动作,如勾勾手指、碰碰鼻子等。这种固定模式有助于幼儿产生亲切和安全感。总之,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应当多用亲切的语言和亲密的肢体动作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教师的一个微笑乃至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幼儿来说都是有效的安抚。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幼儿帮教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帮忙收拾玩具、擦桌子等,激发幼儿的小小主人翁意识,帮助幼儿逐渐在新的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在入园初期,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宜以促进幼儿入园适应为目标,可以通过"我爱我的幼儿园""认识我的新朋友"等活动,加深幼儿对幼儿园、对班级的归属感。教师还可以利用餐后散步活动时间,带幼儿欣赏幼儿园的花草树木等,让幼儿感受幼儿园的美,同时也促使幼儿的不良情绪在悠闲的散步中得到缓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欢快的音乐来调动幼儿的愉悦情绪,通过与幼儿共同阅读合适的绘本来缓解幼儿的不良情绪等。
在入园初期,如果幼儿出现挑食、依赖依恋物、不肯午睡等问题,教师应当适当给予包容。在入园初期,尤其是刚入园的一两周,不要强迫幼儿吃他不喜欢的食物,不强迫幼儿立刻入睡等,以有效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水平。待幼儿情绪平稳之后,教师再慢慢寻找合适的策略纠正幼儿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于部分有依恋物依赖倾向的幼儿,入园初期,教师应当允许幼儿依赖自己的依恋物,教师甚至可以与幼儿一起欣赏他的依恋物,借以取得幼儿的信任,然后再慢慢通过合适的引导,帮助幼儿摆脱对依恋物的依赖。
除了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幼儿情绪情感的重要心理因素。为此,入园初期,教师可以多安排年龄较大的幼儿与年龄较小的幼儿、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开展活动,以形成大带小、强带弱的互助氛围,让幼儿体会到集体生活的温馨和友好。〔5〕
(二)重视家园共育
1.入园前家访
通过入园前家访,减轻幼儿入园时对教师因陌生感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家访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入园前几天,以避免间隔时间太长而使幼儿对教师的记忆淡化。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幼儿对教师的接纳程度。因此,家访前教师应先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表明此次家访的目的,希望能借此帮助幼儿减轻对教师的陌生感。家访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表情、举止等,跟家长聊天要亲切自然,以让幼儿感受到父母与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慢慢拉近与教师的距离。教师还应尝试与幼儿沟通互动,例如,通过与幼儿玩耍等方式,和幼儿建立起初步的师幼关系。
家访中,教师也可以指导家长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如,做好物质准备,为幼儿准备入园所需的汗巾、衣服、学习用品等,让幼儿带着自己喜欢的物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又如,做好精神方面的准备,建议家长在入园前多做幼儿心理方面的准备工作,例如,家人聚在一起时和幼儿谈论幼儿园的人与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向往之情。家长可以时常提醒幼儿,"宝宝,再过几天你就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做游戏",诸如此类。教师还可以建议家长多帮幼儿积累分离经验。如,当妈妈早上上班或外出时,记得跟幼儿说,"妈妈现在要去上班了,妈妈天黑前就回来陪你了"。当幼儿经历过几次类似的分离过程后,就会慢慢理解分离行为,知道分别是短暂的,从而降低入园后的分离焦虑水平。在家访时,教师还可注意向家长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等,并请家长填写《新生入园调查表》,〔6〕以全面了解幼儿,为支持幼儿入园后顺利适应幼儿园作准备。
2.预入园制度
若条件许可,幼儿园可分批组织家长带幼儿来园参观体验,先参观幼儿园环境,再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在幼儿园度过半天或一天时间,帮助幼儿初步感受幼儿园的生活。分批组织的方法更有助于教师与家长及其幼儿的个别交流,也便于教师从侧面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生活状态及其家庭教育方式等。总之,预入园制度有助于幼儿及其家长对幼儿园生活产生直观感受。
3.入园后及时与家长沟通
幼儿入园后,教师应当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在园情况。除了及时的电话沟通、离园时沟通外,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撰写周详的成长记录,方便那些没时间与教师交流的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成长记录主要内容可以是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存在的问题等,由幼儿带回家给家长阅读,家长也可以反馈意见,再由幼儿带给教师,借此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和交流。教师还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与家长交流,如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等,借以传播科学育儿资讯,帮助家长学习科学家教知识,并拓宽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
4.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的焦虑往往来自对幼儿园的不了解和对孩子在园生活的不放心。因此,可以在幼儿入园不久就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表现,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增强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感。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开展有效的家园共育工作,有效帮助初入园的小班幼儿缓解不良情绪,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责编:荣秀
下一篇:幼儿园主题活动质量提升研究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