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方法 48例骨质疏松患者, 根据病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4例。观察组患者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 对照组患者为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 对两组患者的骨折部位、骨折由平卧转为站立所花的平均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骨折部位为股骨近端为4例、椎体为10例、桡骨远端为3例、肱骨近端为7例、骨折由平卧转为站立所花的平均时间(27.34±8.12)s;对照组骨折部位为股骨近端为6例、椎体为5例、桡骨远端为3例、肱骨近端为10例、骨折由平卧转为站立的平均时间(13.54±5.12)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调查发现, 骨折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多为高龄、椎体骨折、女性、骨密度(BMD)-T值< 3.5的患者, 应该针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研究, 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风险因素;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31.056
近年来, 我国骨质疏松患者人数逐年攀升, 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人群, 特别是女性。骨质疏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尤其是一旦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 甚至会危机患者生命。骨折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部位同第一骨折没有太大差异, 主要集中在股骨近端、椎体、桡骨远端、骨盆、肱骨近端等[1, 2]。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本院被诊断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24例,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24例进行分析, 现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本院被诊断骨质疏松患者48例, 根据病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4例。观察组患者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 对照组患者为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 两组患者骨折原因多是摔伤导致的, 骨折部位主要包括股骨近端、椎体、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观察组患者男5例, 女19例, 年龄53~71岁, 平均年龄(56.5±4.7)岁;对照组患儿男6例, 女18例, 年龄51~79岁, 平均年龄(58.3±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根据患者不同的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椎体骨折或者是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初次发生骨折患者和再骨折患者, 均可选择骨折手法复位或者是夹板固定的治疗方法。对于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或者近端骨折的患者, 初次发生骨折患者和再骨折患者, 均可以选择内固定或者关节置换的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情况, 还应该加强早期恢复锻炼。
1. 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骨质疏松骨折和再骨折发生部位进行密切的观察。评判指标主要包括骨密度(BMD)-T值、合并症发生率、运动协调指数、患者性别、年龄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调查后发现, 观察组24例患者, 骨折部位为股骨近端为4例、椎体为10例、桡骨远端为3例、肱骨近端为7例, 骨折由平卧转为站立所花的平均时间(27.34±8.12)s;对照组24例患者, 骨折部位为股骨近端为6例、椎体为5例、桡骨远端为3例、肱骨近端为10例, 骨折由平卧转为站立的平均时间(13.54±5.12)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3 讨论
骨质疏松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持续的骨质丢失从而导致骨密度大幅度下降, 骨组织微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 骨脆弱性增加。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可以发现, 骨质疏松不能通过临床现象表现出来, 它是从内部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尤其是一旦出现骨质疏松骨折再骨折后, 严重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死亡。患有骨质疏松后, 患者行动会存在很大的不便, 不能维持正常生活, 严重患者会卧床不起, 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或继发性栓塞等并发症, 这给患者及其家属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3, 4]。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深入,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危险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 例如:患者的性别, 女性患者居多, 患者年龄一般≥50岁, 患者骨折类型、骨折时间等, 据相关资料显示, 女性、椎体骨折患者、骨密度-T值< 3.5、高龄的患者, 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可能性更高一些[5]。
通过选取本院诊断骨质疏松骨折初次骨折和再骨折患者各24例可以发现, 观察组患者骨折后恢复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由此可见再次骨折的严重性更高。
综上所述, 广大医护人员应该加大力度和强度, 深入探讨分析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风险因素, 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识和就医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减少死亡率。
责编:荣秀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