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调查出发,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在师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师德教育应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度保障、民主管理、营造氛围、心理辅导来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师德教育
[作者简介]孙玉萍(1971- ),女,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师资管理与培训。(天津3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07年教卫系统重点调研课题"新时期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130-02
在《说文解字》中,"德"被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有人认为"'外得于人'说的是要正直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内得于己'讲的是内心修养,也就是要无愧于心。"①另外有些人认为:"这八个字实际上是讲德的两个来源:一是从他人那里获得;二是从自己内心的体验上获得。德实际上是指客观的道德准则在人身上的表现,即人对客观道德准则掌握遵循的程度。"②"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为全面掌握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对天津市23所高校(其中本科校18所,高职校5所)的288位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了5所学校,与部分教师座谈。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各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市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
1.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热情高。34%的教师表示教师工作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另有63%的教师表示喜欢教师工作。近30%的人每日用于工作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即使是休息日,也有66%的人用于工作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他们几乎全部表示自己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自信自己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有50%的教师认为选择教师职业是认为自己适合做教师,这是多种选项中最集中的。
2.对学校制度的贯彻执行有待提高。有30%的青年教师对学校规章制度只能回答"知道一些"或"不知道",自信自己非常熟悉学校规章制度的只有16%,他们中的18%存在迟到、提前下课、中途离开课堂等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情,他们中的58%对教师的行为要求不是很清楚,他们几乎全部会被学生的求情打动,而改变学生的成绩。
3.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32%的青年教师有校外收入,其中有3%的人收入超过了校内。高校教师的校外兼职存在两面性,一方面教师的校外兼职能使教师更多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少数教师校外收入较高,甚至超过校内收入,很难保证把全部精力投入校内的教育教学中。调查中也发现个别教师热衷于校外兼职,利用高校教师较多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把兼职当成了主业。
4.各学校师德教育形式单一。各学校均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近年高校扩招使高校师资严重不足,各校招聘引进了一批新教师。他们有热情,学历高。各学校的师德教育多采取文件规定、会议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师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教师最希望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是"榜样"(占48%),德育理论也表明,德育教育应多样化。
5.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扩招使各校师资严重不足,高校教师压力过重,教师要面对来自教学内容更新、学校严格管理、学生同行评教、晋升职称科研成果、考核等多方面的压力,不堪重负,由此而产生消极或反感情绪,造成教师职业道德滑坡。
(二)当前高校教师不良职业道德行为的表现
高校青年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状况较好。在要求教师对当前教师职业道德评分时,分别给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分数的人占8%、56%、15%、17%、4%。综合各校情况,新时期常见的教师不良职业道德行为主要有:(1)有的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第二职业;教学不认真,教学效果差;满足现状,业务上不进取。(2)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不够,只教书不育人;指责、埋怨、歧视学生。(3)有的教师不注重自身形象和影响(衣着、说话、举止等),甚至把工作、生活中的个人成见和怨气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4)有的教师考虑个人名利多,不能正确对待授课课时和教师职务晋升,不能团结周围老师。(5)有的教师"以教谋私",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考试等工作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
二、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归类
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确切地讲,是这个人同时具有某种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习惯。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品质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这五种因素的集合体。
(一)师德认识问题
道德认识,就是人们对某种社会道德关系及关于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理论、原则、规范和准则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表现在多数青年教师不了解学校规章制度,不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什么行为违背了教师道德。
(二)师德情感问题
道德情感,就是人们心理上对于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爱慕和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绪的体验。表现在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不安心本职工作,对学生缺乏爱心;违背原则宽容放纵,不管不问,或者苛刻指责,埋怨歧视。
(三)师德意志问题
道德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有没有坚毅果敢的道德意志,是青年教师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现今学校中青年教师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若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可能半途而废。表现为受物质利益诱惑,讲实惠,按酬付劳,功利主义盛行。
(四)师德信念问题
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发自内心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是深刻的道德认识、炽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在人的道德品质中居于主导地位。表现为缺乏职业神圣感,把教师职业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没有把其看成为之奋斗的事业。
(五)师德习惯问题
从道德品质的最终形成来看,道德行为并不仅仅停留在这种自觉性上面,而是要按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行动,成为青年教师的日常习惯,这就是道德习惯。道德习惯的主要特征是:它不是时时事事需要诉诸自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经常的、持续的、自然而然的。表现在有人监督检查时,就能遵守道德规范,没有监督时就放任自流,随心所欲。
三、增强高校师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过去的师德教育理论过于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致出现过分强调灌输的片面倾向。重"投入"轻"产出",重"灌输"轻"接受"。结合青年教师特点,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即从教育者的视角转向受教育者的视角。应坚持把接受者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只有青年教师积极自觉地选择、接受外部的影响,并通过主动的"内化"表现出来,师德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
(一)制度保障,明确教师的行为规范
根据德育认识过程理论,个体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方面的因素所构成,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养过程。在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各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言语行为规范和优良高尚品质的总和。"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③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虽主要靠其自身觉悟、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但绝离不开制度保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提倡、教育、督促和引导。
(二)民主管理,增强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意识到主体的存在以及主体的作用。教育活动中应通过无拘无束的对话而达到相互理解与交融,应创造一种能使受教育者讲真话,表达真实内心世界的气氛,教育者要积极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
如何培养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首先,学校各项事务应建立在健全、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之上。要坚持民主治校,大力倡导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纪守法,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其次,管理者应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下放管理权限,建立科学的决策参与制度,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才能和潜力。
(三)营造氛围,发挥老教师的示范作用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认为,行为的获得是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观察榜样示范是形成行为的主渠道。"大部分的人类行动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即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知道了新的行动应该怎样做。"④这与我国传统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教育理论是一致的。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等人发现了许多示范原理,对德育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第一,当观察和实际模仿操作联系起来时,示范的效果将进一步提高。第二,学习者看到榜样的某种行为受到惩罚或禁止后,学习者的相似行为也受到了抑制。第三,学习者看到榜样示范后,有时并不立即模仿,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外部环境适合时,再出现模仿行为。
学校应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明确责任,制订计划,落实方案,每学期有总结有交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应是全方位的,不仅是业务,而且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周到细致的关心与帮助。
(四)心理辅导,运用科学理论引导帮助
青年教师违反师德常常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⑤RET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艾理斯(A.Ellis)创造的一种道德心理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ve Therapy(合理情绪治疗论)的简称。艾理斯认为人是生物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的动物,人既有理性行为也有非理性行为,造成人情绪困扰的原因并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人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评价。导致情绪困扰的理解和评价有三类,一是自我中心,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当外界变化与自己意志相悖时,就感到难以接受;二是以偏概全,即通过少数事件推断整体;三是夸大危害,即把不幸和挫折看成灭顶之灾。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帮助青年教师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来完善他们的职业操守。
[注释]
①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65.
②张家生.德育的概念[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105.
③赵淑梅.蔡元培实施的教师聘任制改革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5(6):70.
④詹万生.外国德育[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60.
⑤龙红芝,等.艾理斯的RET理论与中国传统德育工作理论的比较与评价[J].甘肃高师学报,2001(3):115.
责编:张舵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