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模糊教学艺术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教学方法,它以准确性为前提,充满着科学和艺术融合的灵性。它既不是模棱两可,也不是含混不清,更不是糊涂。教学中若能适当地引进这种艺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诗歌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以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容,又要在教学技巧上下一番功夫,通过教学切实能够让学生涵咏诗意,品味意境,增强审美体验,提高思维能力。诗歌教学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模糊教学方法,以弥补传统教学之不足。那么模糊教学法实施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反复诵读,指导涵咏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诗歌教学尤其如此。诵读不仅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对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介绍后就可以让学生进入诵读环节,要求他们既要读准字音,而且要读出节奏、语气,力求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然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意蕴的把握,必要时可适当点拨。
二、设置情境,加强感悟
科学实验表明,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属于"听觉型"――对声音敏感度较高,适合以听促学,有的人属于"视觉型"――对图像敏感度较高,适合以看促学,也有的人是"动觉型"――适合积极动手参与促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或让他们用语言描述,或用图画表达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或让学生去找和诗歌意境相同的诗句,或者去找和诗歌情调谐和的乐曲。这样的情景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幅度地调动起来,悟性也会不断提高。
三、创造朦胧美,让学生心领神会
美感是相对模糊的心理效应。陶渊明之所以对南山的景色感到迷离,"欲辨已忘言",就在于他内心深处产生的美感是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教学艺术的模糊性是一种朦胧美,教师若能创造这种朦胧美的境界,就能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陌上桑》中关于罗敷美的描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千万不可用确切的语言或现实中某一具体的人物去类比。如果这样做的话,就会破坏学生的审美思维,正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没有一条诗意的感性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
四、运用空白艺术,发挥学生的想象
所谓空白艺术,就是作者在写作时通过作品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有意识地省略作品的一些内容,让读者去品味省略的更深的意蕴。它是国画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齐白石大师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无画处皆成妙境。诗画如一,虚实相间的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首句中只有一个"问"字,至于问者的神态、问的方式、内容则一概略去,而回答也极其简练,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必要讲得太实太露,而应该留一两处空白,让学生想象,如诗中的采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启发他们从悠悠的白云、苍劲的青松、茂密的森林这些意象中去品味就足够了,如果一览无余,教学就绝无生动可言。
总之,模糊教学方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若能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模糊教学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单纯的认知过程变为认知与情感有机交融的艺术过程,从而推动语文教学向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智的审美教育境界升华。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