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指出:"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体性和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主动活泼地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上要特别关注人的主体精神。21世纪中国教育要把人培养成主体性发展人才和主体性创业人才作为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才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国际竞争、民族振兴所需要的人才。正是立足这样的视野,语文教学应该实施主体教育。
实施主体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即课堂教学)。本人在平时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巧用开发性问题,能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进入文本、感悟文本,并从中获得新的知识、方法、体验等。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妙招就是以设计开发性问题导学。现在,本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以开放性问题导学,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教育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以开放性问题导学,把学生从"无我"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我意识觉醒,懂得学习是"我"的事,是"我"在感受,"我"在体会,"我"在思考,"我"在质疑,"我"去解决,"我"得到提高,这样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开放性问题:假如我是一位盲人,我有机会获得三天光明,我将如何度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自我的感受,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应适时地点拨、引导,才能发挥开放性问题的导学魅力。上述所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可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加以运用。首先,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让他们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然后,让他们阅读文本,他们就会急切寻找作者的想法,如饥似渴地自主读课本,无须教师苦苦相逼,同时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多元的,最后,学完课文再引导他们对比,谈谈感想,又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得益。学生真正做到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感悟,自主反思,得到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二、以开放性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只能服从,老师就是权威,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由老师来控制、决定。学生没有机会和权力决定、控制自己的学习。就这样,学生的能动性被扼杀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物体,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教师决不能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作为明智的语文教师,应该致力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的能动性一旦得以突出,课堂教学就有了灵气,就有了生机,就会听到学生成长的"拔节"声,这可是教育的美好的境界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决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收者,而是获得知识的能动者。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能动学习、建构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新向系统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信息,并且要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认识结构对教育指令和信息中那些并不熟悉和相容的知识予以整合,以达到理解消化和吸收的目的,内化为自己的新的信息和知识能量,进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没有学生的能动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如在教学《社戏》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设计如下开放性问题:
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优美散文,请你认真阅读本文,并谈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些内容?并说说你的理由。这篇文章篇目较长,如果教师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分析课本,学生消极地"等、靠、听、记",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教师就算挥汗如雨,学生也很可能昏昏欲睡,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以上述开放性问题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为了展现自己,必然能动地去阅读文本、能动地去感悟文本,又能动地谈自己的感受和理由,整个课堂就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表现出充满智慧的灵性来。这样的语文课真可谓"别有一番景象在里头"。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以开放性问题导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时代的最强音。但是,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学生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强调线性思维,什么问题都要按照标准化的逻辑程序去寻找答案。大量问题的论证都是按照古老的、几千年不变的规则进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复述或模仿前人惯用的模式,极少鼓励学生运用多向、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用不同的思路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甚至对产生求异思维的做法予以反对和压制,斥之为异端邪说。这样学生就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发现和创新,很少有意识去发展自己的变通性、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只是一味模仿前人崇尚权威,学生的创造性无法得到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是无法使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中无法成为胜利者,这是教育的悲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而开放性问题,由于其题干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以开放性问题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当学生熟读课文后,我设计如下开放性问题:请同学们畅谈读完《皇帝的新装》后的感想。"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的集体思维,调动学生多角度思考、表达阅读以后的体会,让各种不同的看法相互碰撞。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向性、灵活性都得到激活,思维广袤和深度都超过以往。这有力地打破应试教育划一、僵硬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出。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以开放性问题导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鲜明主体精神和主体人格的新型人才。
然而,这并非表明语文阅读教学只能或只适合以开放性问题导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时也需要以单一性问题导学。如语文知识的教学大都不适合以开放性问题导学,而更适合以单一性问题来导学。在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精彩片段的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我们想以修辞手法为抓手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此时我们只适合以单一性问题导学,一般设计如下的问题:本文段主要采用哪种修辞方法?显然这里的答案是单一的,而并非多元的。因此这种情况就不适合设计开放性问题,如果硬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并以它来导学,我想不但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会误导学生,令学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势必造成学生无法准确、牢固地掌握语文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贵在"法"与"无法"之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巧用开放性问题来导学,利用其开发、多元的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钟启泉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主体教育》丁建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3、《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潘新和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杨春兴,男,福建仙游山立学校教师。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