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论文】《六国论》的理性美发微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2-26 17:18:00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的王静义老师在他的《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初探》一文中说:"注重学科渗透、课程整合,是20世纪晚期以来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之一,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实现课程整合的主要途径是设置综合课程,而在以分科课程为主的高中阶段,除了课程设置的整合与科目内的整合这两条基本途径外,跨领域学习是实现课程整合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作为基础性的课程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注重跨领域学习,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跨领域学习不仅有利于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的必由之路。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二条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1]课程目标也相应提出了'(在阅读中)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的要求。笔者认为,这一课程目标应该得到语文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和全面的理解,尤其是不能只注重前者(艺术中的美),而偏废后者(科学中的美)。实际上,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科学之美,正是跨领域学习的重要表征,是学科渗透、课程整合的具体体现。这一新颖的理念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论题: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 
  虽然王静义老师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谈"科学美教育完全可以也理所应当渗透在科普类作品的教学中",并认为"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主要依托于科普类作品的教学",将自己对语文教学中的科学美教育的认识限制在了一个较狭小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对跨领域学习的见解及其语文课程中的科学美教育这一论题的提出,的确颇具眼光。其实,如果我们还能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认识科学美的教育,则语文课本中所有文章尤其是议论文的教学,都可以而且应当渗透科学美的教育。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中,文章无疑是最重要的产物之一,而且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文章不仅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还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另一种形态――理性美。优秀的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理性美,打着人的创造烙印,和谐而雅致,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理性美包括理论美、公式美、思想美、逻辑美诸形态,属科学美的范畴,"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且"是内在的、深奥的、凭理智方可领会的美"。这种美在文章中具体表现为:(一)见解独到、精深,有创造性,令人感到耳目一新,极具理性的说服力、感召力或震撼力;(二)论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充分显示了理性的力量,令人不得不叹服于作者思维的清晰、谨严和完美,而从文章结构看,则表现为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显得十分和谐,给人以有机有序、协调一致、照应周密、上启下承、思路顺畅、一脉贯通之感,正如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所言,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恰到好处的协调一致性。上述特征,在《六国论》一文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首先从文章的立论看。"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苏洵为了以古鉴今,表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立论,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这一论点,既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又依据史实,言之成理,堪称新颖独到,立论巧妙。读此文者,即便不赞成苏洵的观点,也难以否认这一论点的提出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自成一家之言,自有其昭显智慧的说服力。知其未必真而愿认可并接受它,这与美国物理学家韦尔之于他的引力度规论十分相似。韦尔在他的《时空问题》中提出了引力度规论,但韦尔确信这个理论作为一个引力理论是不真的,只是由于它是那样美,以至他不愿意放弃它,也就是说他是为了它的美而不让它消亡。韦尔曾说过:"我的劳作是努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如果我不得不选择其中之一,我常常选择美。"很久之后,度规不变性的形式系统被纳入量子电动力学,证明韦尔的本能直觉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从文章的论证看。文章开篇就明确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句说明为什么"赂秦"会亡国的道理,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说明六国中不赂秦的国家也是因他国的"赂秦"而灭亡的。这两点解说,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论证,又是由中心论点派生出的两个分论点,而文章的第二段、第三段则正是分别承着这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作进一步的论证。第二段论割地赂秦则"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证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三段论齐、燕、赵三国虽未割地赂秦,但赂秦国家既相继灭亡,它们也就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不免于灭亡,证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文章前三段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论证关系,从下面的图示来看,更是一目了然: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二段:论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证分论点1,间接证"弊在赂秦 
  第三段:分别说明不赂秦国家灭亡的情况,证分论点2,"也间接证"弊在赂秦" 
  这是一个提纲式的结构关系图示,如果我们对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间的关系进一步钩玄发微,则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极为科学的三点支撑的结构关系,这种支撑,暗合力学原理,使中心论点牢不可撼地立住了,且表现出对称和谐之美,这难道不是一种闪耀着理性光辉的逻辑美吗?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一切出色的美都有连接上的奇异性。这里的"奇异性"是指"奇特到引起好奇和惊讶的程度"。《六国论》的逻辑美正体现了这种"连接上的奇异性",它把思维同几何、力学联系起来,谨严、巧妙得令人称奇。 
  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科学中的美与求美》一文中说:"伟大的思想,出自伟大的心灵。但并不因此就可以说只有伟大心灵在伟大思想中才体验到美。同样,创新的欢乐也不限于少数几个幸运的人。事实上,只要努力去理会连接上的奇异性和各部分之间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一致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美和创新的欢乐。"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如此,则他们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追求将大为改观,同时他们的思考力、研究力、发现力、创造力等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