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概述
影响英语翻译的因素有哪些?回答是有学术因素和非学术因素。学术因素主要是指译者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英语翻译技能方面的因素,即译者能熟练掌握中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了解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并能恰当地加以运用。非学术因素主要是指译者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涉及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因素,这些非学术因素在现代复杂的翻译实践中对英语翻译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译者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学和翻译学以外的"社会因素"必须引起重视。翻译工作是一种社会性劳动,翻译的成果并不是由译者自己享用,而是给预期读者欣赏的,它必须经过媒介传播并被社会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要想翻译工作获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经历"翻译成果――媒介传播――融入社会"这样一个过程。而在媒介传播和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翻译工作应遵循的不仅仅是翻译学的那些原理,还应该受到社会文化的相关规则的约束。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好非学术的"社会因素"的影响,是现代译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下面对英语翻译中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及处理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二、文字以外的社会和文化含义
译者在翻译原文过程中,除了理解文字的词典义项外,还要考虑文字以外的其他含义。这就需要译者参照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分析原文的上下文的关联,以自己的文化修养对原文进行文化解读[1]。这正是需要译者关注的一个非学术的社会因素。
第一,在不同年代对某些词有不同的诠释。例如,cowboy 和hippie(或hippy)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中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汉语中译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这些意义。汉语中把 hippie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也没反映出上世纪60年代那些中国人觉得行为古怪的美国青年的特点。译成"嬉皮士"可能更准确地反映上世纪60年代那些美国青年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这就要在词典上或译文中加解释性说明了[2]。
第二,在不同环境下某些词的含义会有变化。比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3]。
笫三,某些专用词组有约定俗成的特指含义。例如,在一篇有关计算机知识的译文中,译者参照义项将Mount和Unmount译为"增加"和"减少",读者自然费解。行家知道,这是一个有关计算机知识的专用词,一般翻译成"装载"和"卸载"。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例如,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4]。
第四,传统义项以外还会有非常用义。在翻译俚语时尤属多见。例如,Blind tiger 可不是指"瞎眼的老虎",而是指美国本土的一些非法售酒机构。在美国的一些地区,经营业主为了逃避禁止售酒的法令或免交售酒许可费,常常做一些有关动物表演的广告来吸引顾客,而付了钱来这里看动物的顾客可以得到赠酒,但实际上这种场所往往根本没有动物表演,而当地的执法人员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5]。
三、追求预期读者的接受效果
既然译文是给读者看的,那就要尽量让读者能看懂和接受,而读者的接受程度,却又是衡量创作和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尤其是文学翻译,仅仅完成文字层面的转换是不够的,还必须让预期读者接收到原作者想要传达的全部信息。而译者对这些信息的捕捉和理解能力,却正是需要译者关注的又一个非学术的社会因素。
第一,译文设计要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成功的翻译,其译文应该能体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译者既能不拘泥于表面文字,又能体察人物性格,设计出既符合原义又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这确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必须学会处理的重要问题。
第二,要判断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义项。译者能运用自己的知识面,根据语言环境来选择对应义项,这种精神和努力值得加以弘扬。以《好兵帅克》中的译文为例,把英文的"Sir"翻译成"报告长官",军营及官兵之间的气氛一下就传达出来了。当然,译者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外文造诣外,还需要其出色的母语素养和创作能力。
第三,要重视译文的整体和谐。中英文单词、单句的转换,靠语言技能加上词典,也许可以大体完成,但译文之间的连接、搭配、语气、节奏及其氛围是否和谐贴切,这些就要看译者处理影响英语翻译的非学术因素的能力了。因此,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中英文翻译技术,还应具备超出翻译学的更广阔视野的胆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作成为传世精品。
第四,要善于协调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翻译首先要体现出原作者刻画人物及行文遣词的风格,但不是说应该抹煞译者自己的风格,只是译者不能喧宾夺主,以译者风格代替作者风格。译者翻译原作者的作品,既要保持原作者的某种幽默、俏皮、或有点撒野的风格,又要体现译者自己长句短说、用词简洁、描述贴切的风格,而能协调原作者与译者风格的译本是比较成功的译本。特别是诗歌翻译,更要强调原作者和译者意境与风格的协调。只有融入到外国诗人那种意境之中,译者才能译出与原诗形似的语言与情感。
四、充分考虑译文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
译文不仅涉及原作者、译者、图片和照片作者及出版者多方利益的分配,而且译文中某些人物、事件和表述,往往或明或暗地牵涉到可能面对的法律关系。译者不能埋头只顾翻译,必须思考自己的法律责任,避免触及法律官司,这是译者要关注的另一个非学术的社会因素。
第一,审视有无合法授权。要对照版权保护的规定,审视作者、译者及出版者各环节之间是否获得有效授权,范围多大,有无过期,有哪些附加约定等等。防止辛辛苦苦译了出来,竟成了侵权之作。
笫二,分清合理使用与抄袭剽窃的界限。有些翻译,难免会参考前人已有的译文,有时在译文和译序中,需要引录他人作品中某些文字。这时要切记:一要说明引文来源,分清自写的或引用他人的;二要恪守"合理使用"的度。这个"度"有时不易明确分清,但一般理解应可包括:意思虽相同,但思维逻辑与表达方式有自己特色;引述其观点,而未复制论证该观点的过程,更没有照搬别人文字中存在的错误;仅引用他人个别事例或孤立文字,虽未每一处都说明引用来源,但主要依据自己通观上下文的判断;所有引用只供教学、研究、公益、内部交流等非商业用途等等。也确有一些是因界限把握不清,非故意地陷入了侵权窘境,对此译者应高度重视。
笫三,慎重对待删节。从翻译学角度讲,译作不能删节;但从传播学角度讲,因受国家法规和国情等制约,有时往往不能不删节。有时不删节会产生侵犯人的名誉的麻烦,有时删节了会产生伤害了民族感情或违反合同的麻烦。在现实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成因相反均惹麻烦的例子。可见,在翻译实践中,什么该删节,什么不该删节,怎么删节,都大有讲究。有时光考虑删节还不够,甚至要权衡该不该翻译。
五、关注翻译界的新生事物
进入跨文化信息时代,翻译介入的领域更广泛了。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翻译领域出现了许多新事物,传统意义上翻译的要求与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因此,译者也要与时俱进,关心和研究翻译的新进展,学习并掌握翻译的新知识。这也是需要译者关注的一个非学术的社会因素。
第一,计算机翻译。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在计算机科技翻译方面取得不少成果。如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机构,在翻译记忆、电脑模拟语言功能、人机互动、知识工程中的语言转换等方面都有巨大进展。翻译软件不断在更新,某些科技资料使用计算机翻译的比重和合格率都在提高。尽管计算机翻译不能代替人工翻译,但计算机翻译的前景是诱人的,必须予以关注和重视。
笫二,网络翻译。现在网络上出现的翻译,除极少数双方有约定的以外,进入商业领域的网络翻译,目前尚未形成气候。但随着出版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翻译的作用和影响势必越来越大,与其相应的问题,例如网络翻译质量的监管,网络翻译收益的分配,网络翻译版权的保护等等,都将成为影响英语翻译的非学术因素。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英语翻译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译者会涉及到上述问题。如果从事英语翻译实践的人们对影响英语翻译的非学术的"社会因素"多思考一下妥善的处理方法,那么就可以使自己的翻译作品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并被更多的媒体和读者所接受。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