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论文】浅谈曹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2-24 13:08:36

 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精神、情感、思想的真实写照,曹植生活在一个思想解放、社会动荡的建安时代,他所留下的诗文不仅是他一生内心情感变化的轨迹,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曹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历程,使其在中国文学史具有了永恒魅力。 
   
  一、曹植的生命轨迹 
   
  曹植是三国时期魏著名诗人,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弟。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植少年早慧,自小就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才华,年十余岁,便诵读诗、论、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相传其父曹操为测试他的文才,利用铜雀台建成之机,率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曹植挥笔即成,极为可观,"太祖甚异之"。曹植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对此,深受曹操的宠爱和赏识,曾一度被称为"儿中最可定大事者"。青年时期的曹植一直是志得意满。但是,曹植的性格是"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且屡犯法禁,这种放任的行为,使曹操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尤其在司马门事件以后,更令曹操异目视之,最终立曹丕为太子。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个"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受打击的对象。从此开始"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漂泊转篷生活,不仅自身屡受诽谤打击,且身边的亲友也多有牵连。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继位,曹植的生活待遇稍稍有所好转,但是魏明帝仍然沿袭其父对曹植的猜忌政策,曹植的政治地位依然没有大的改变。期间曹植屡次上疏,希望得到重用以报效国家,但望穿秋水,终不见用。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抑郁不得志"的曹植在困顿飘零中苦闷死去,年仅四十一岁。死后溢曰"思",史称陈思王。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继位为界,形成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充分体现了曹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即至死不灭的政治追求和极尽享乐的生活追求。 
   
  二、曹植政治追求的历程 
   
  (一)生存环境对曹植政治追求的影响 
  时代动荡,战乱迭起,影响着曹植的政治追求,给他积极入世提供了契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华夏历史在秦汉合龙四百多年以后,又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大动荡。曹植出生之时,正值动乱的年月。汉末王朝由于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导致黄巾大起义,继而发生董卓之乱,为了争权夺利,各种势力自相残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宦官腐朽、民生困顿、群雄割据,二三十年的大战乱使人民遭受着战争的荼毒,百姓四处逃亡、死于屠刀、饥饿和疾疫,以致满目白骨和废墟。在三曹及同时代文人的作品中都能看到对战乱情景的描述:"铠甲生虮虱,万姓已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曹植《送应氏诗・其一》)等,动荡的时代自有英雄奋起,时势将寒族出身的曹操推上了历史舞台。他奋揖逆流,很快碾黄巾、败袁绍,勃勃雄心,一统北方,成就大业。曹操的霸业给曹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创业时期的曹操没有固定的地方,四处转战,过着动荡的生活,幼小的曹植就随父亲在马背上南北迁徒,后来曹操攻克袁绍,占领邺城,曹植才有了安身之地,时年十三,"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幼年和少年都是在征战不息的环境中渡过,成长的经历使他饱尝战乱频繁之害,倍感人民百姓之苦,加之始终在其父曹操的身边,作为军事家的曹操有着一往无前的胆识和慷慨激昂的气概。时代动荡、个人经历及曹操影响,使曹植自少年时就主动地将自己的命运与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国家命运紧紧栓在一起,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希望能像父亲曹操那样建功立业,扫平战乱,拯民于水火。这种追求报国之志和建功立业,并效仿前辈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伴随了曹植的一生。 
  (二)建安时代的曹植――充满建功立业渴望的青年时代 
  曹植一生经历建安、黄初、太和三个时期。建安时期,即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曹植的青年时代。这个时期,他主要生活在邺城,但又多次随父出征,足迹遍及四方:十四岁,随曹操征袁谭,攻南皮,平定冀州;十六岁,随曹操北征三军乌桓;二十岁,被封为平原侯,七月随父率军出征马超;二十一岁,随父东征孙权,小小年龄就已经历东征西战的磨炼,在群雄逐鹿的时代人潮中发出"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志向(《与杨德祖书》),在他的《白马篇》中,流露出在抗击侵略中,奋不顾身,"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势。如虹的白马英雄,正是曹植自身时刻准备献身祖国,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写照。在《赠丁翼》诗中:"滔荡固大节,世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这就是曹植的人生准则,成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又富有济世情怀的仁人志士,是他一生的追求,这样的人生理想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在以后多舛的命运中顽强地生存下去。 
  (三)黄初、太和时代的曹植――始终怀有用世从政期待的中年时期 
  黄初年间,即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植正当中年,虽封为藩土,但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过着"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瘩上,衣食不继"的生活,因为曹丕对这位同母胞弟极其不信任且忌恨甚深,不幸和忧惧始终围绕在曹植身边:羽翼被杀、远离京师、屡遭监国使者和地方官员的举报。在恶劣的环境中、在命运维艰的情况下曹植感到无比的苦闷和忧郁,发出:"��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y�W篇》)、"烈士多悲心,小人输自闲"(《杂诗・飞观百余尺篇》)、"吁磋此转蓬,居世何独然"(《吁磋篇》)的愁苦。但是,曹植没有心灰意冷,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政治理想,矢志不移、锲而不舍地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目标,满怀希望有一天曹丕能够原谅自己,重用自己,可以为曹魏的家天下奉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建功立业的伟业。然而,在曹丕的统治下,他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太和时期,即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到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是曹植的中晚年。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离世,加之曹植是魏明帝曹睿唯一的嫡亲叔父,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以礼相待,这使曹植寄予了莫大的希翼,壮志激荡于心的曹植又开始关注起军国大事,并屡次上表文请求辅政,连续上书《求自试表》、《陈审举表》、《谏取诸国士息表》、《求通亲亲表》等,多次表示"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愿得策马执边,首当尘露,撮风后之奇……",还时刻关注时局,提出许多新见。如"省摇役,薄赋剑,勤农桑"等,心系百姓,志在功业。建功之心依然炽热如昨。但是曹睿只给了他物质和名位方面一些小恩小惠,对他的戒备是根深蒂固的,曹植终于在"汲汲无欢"中结束了仅有四十一岁的生命,诸多诗文,留下的是无穷的遗憾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极尽享乐的生活追求 
   
  (一)游宴饮酒的享受生活 
  曹植深受魏晋时代玄学思想的影响,极力追求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生活,即用短暂的人生达到最大的满足。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尽情享受:过着斗鸡、走马、游宴、贪杯的贵族公子的生活,如《斗鸡》、《公宴》、《名都篇》、《娱宾赋》等诗文中,或叙写"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的快乐,或陈说"办中厨之丰膳兮,作齐郑之妍倡"的愉悦,或盛赞"走马长楸间"的欢快,或流露"归来晏平乐,美酒斗十千"的潇洒,等等,充分显示曹植"飘�u放志意,千秋长若斯"的放浪狂捐。 
  曹植饮酒不节,他明知贪杯的危害,知道酒为"荒淫之源",但是曹植却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借酒广交才俊之士,借酒倾诉离愁别恨,将"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与吴季重书》)看作大丈夫之乐,过度的饮酒使曹植行为放浪形骸,给他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因酒"醉不能受命",因酒"劫胁使者",甚至因酒搞得"颜色瘦弱",酒陪伴了曹植一生,使他潇洒,也使他狂放,随心所欲,尽情享受。 
  曹植任性不拘,对于喜欢或是想做的事情,从不考虑后果,有时竟然失去理性控制,不顾一切地去发泄,去表现,如在建安年间私开司马门和醉不能受命,黄初年见求祭先土和劫胁使者,太和年间的请求自试和谏伐辽东,政治上就是胸无城府,极难控制个人情绪。 
  即使在理想破灭的痛苦而至时,为派遣苦闷,得到安慰,曹植在诗文中创造了景色瑰丽,逍遥自在的神仙世界,仙人引导他"排雾陵紫虚",引导他与松乔为友,吸朝露、披霞衣、采先药,游天界",瞬间的潇洒飘逸,体现着曹植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 
  (二)尚武交友的自由生活 
  历史发展到汉末建安年间,出现军阀割据,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黑暗现实使清醒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平息战乱、用武力统一天下,才能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才能发展经济。曹植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又有"皇考建世业,余从征四方。……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失题》)和"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师用兵之势"(《求自试表》)的经历,使他更加明白只有用武力才能消灭敌人,征服天下,所以曹植向往疆场生活,在疆场上,他要凭藉剑来消弭战乱,依靠剑来谋功业,柔九州,实现"壮士"之志,以垂"金石"之功,如前期作品《白马篇》:诗人设计了一场空旷的战场,让一名联翩驰骋的"游侠儿"尽情地舒展自己的性格,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勇猛机智、忠贞爱国、视死如归的少年形象,显示出慷慨激昂的游侠之气。另一名作《名都篇》中极力铺写的京洛少年,武艺满身、骑射神妙,"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求自试表》)、"抚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杂诗六首》其六)、"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y�W篇》)等诗句,充分体现曹植的尚武精神,表达了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愿望。 
  《野田黄雀行》中:"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的执剑少年,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黄雀投罗喻知己落难,以少年喻能拯救知己的侠义之士。此时的曹植以待罪之身,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虽有心救助被己连累的友人,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期望并祈祷能有一位侠义之士伸出援助之手,像拔剑削网的少年救出落难的黄雀一样,去拯救自己的友人。 
  生活中的曹植十分重视友情,是一位性情中人,真诚地希望能与友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表现和朋友之间深情厚意的,如《送应氏》其二:"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描写友人即将离去,置酒饯送,虽有美食佳肴,双方亦无心尽饮。曹植贵为公子,却能平交文人学士,他性情宽和,举止坦率,感情真挚。如《赠徐干》一诗写道:"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亮怀�_�[美,积久德愈宣"陈柞明曾评曰:"友谊真至"。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使友人刘桢敢于批评他"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邢�J传》),经常和朋友诗酒唱和:"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与诸多文人桴鼓相应:"鸣铸啸匹侣,列坐竟长筵"(《名都篇》),自己生活如意而不忘慰藉、帮助和勉励失意的朋友,如友人徐干生活困苦、怀才不遇,曹植十分同情他的处境:"顾念蓬室士,贫贱诚足怜。薇藿弗充虚,皮褐犹不全"。在劝徐干增加才德的同时,强调了自己对友情的珍重:"亲交义在敦,申章复何言"(《赠徐干》),体现曹植对友人的了解与鼓励,表达一片真挚的劝勉之情。《赠丁仪》"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则表现友人危难之时的信誓旦旦。《离友》并序则通过对朋友行程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离别时,诗人"心有眷然,为之陨涕"的依依惜别之情。"感离隔兮会无期,伊郁悒兮情不怡",更写得真挚凄凉,刻画了一位重情重义的诗人形象。 
  做为文人,曹植是完美的,他身上那种对理想、抱负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给予后世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奋发不息的精神力量。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