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步入"读题时代"的今天,新闻标题的"点睛"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既要点新闻的"眼",又要点读者的"眼"。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使用《北京日报》和一份有关新闻标题的问卷所做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被阅读的新闻中有94%是被调查者先读标题再读新闻的。[1]可见读者对新闻的选择是从标题开始的。同样是这份报告,还显示: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吸收率为34%,而淘汰率为66%。[2]如此低的吸收率源于新闻标题,说明新闻标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读者对新闻事实的取舍。
李希光在《新闻学核心》中说:"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这个故事必须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 这句话精确地概括了新闻与公众的关系:新闻服务于公众,要"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公众的"利益"、"兴趣"、"需求"三者之间,公众"利益"(获取信息的价值)是首要条件,公众"利益"获得有效的保障是"兴趣和需求"获得"满足"的前提。如果只"满足"一时的"兴趣和需求"而忽悠了公众,将有损公众的"利益"获得,这就本末倒置了。新闻标题的制作也是如此。一些媒体为了求"亮点"、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往往忽略了新闻"文眼"的作用,刻意在标题制作上求新求怪,或哗众取宠制造新闻,或刺激感官追求卖点,一种泛娱乐化的媚俗倾向充斥各大报刊。这种不顾媒体形象的短视行为不仅导致新闻标题拟制误区的出现,报纸质量的下降,而且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度。本文试就新闻标题媚俗化的几种表现形式谈谈新闻标题应如何通过核心价值要素取得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从而实现新闻的价值意义。
一、制造悬念,题文不符
新闻事实的准确表达是第一要义。新闻标题最基本的作用是准确概括新闻事实,要求做到题文相符,措辞准确。标题所概括的事实和表达的观点,要与新闻内容、本质相一致,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随意夸大。如果新闻标题和内容所表达的东西题不对文,不仅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而且也会降低读者对这份报刊的认同度。
例(1)两名城管大院行凶歹徒抓获 受伤执法队员已脱险
(《江南晚报》2005年3月31日)
(2)克林顿车中"幽会"美少女(《江南晚报》2005年5月29日)
例(1)标题中的新闻信息,着实会给读者留下一个不小的悬念:城管人员怎么会在大院内行凶?细读新闻内容,才知道不是这回事,原来是两名歹徒在城管大院行凶被抓获,两名执法队员受伤,截止发稿时已脱离危险。由于作者将受事者和施事者混淆,致使主语不明确,造成悬念,导致题文不符,读者理解起来自然有困难。
读了例(2)标题,读者会有怎样的期待,这种悬念无疑会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这克林顿是怎么了?在任时与莱温斯基绯闻不断,卸任后又与少女有染,真是花心难改!读完报道才知道全不是这回事。文中说的是一名美国女中学生因崇拜克林顿,在克林顿演讲后求见,克林顿邀其在车中会面并为其签名,并非什么"幽会"。
从以上两例不难看出,新闻信息本身应该是最抢人眼球的亮点,不看新闻只看标题就应该能大体知道新闻事实的重要内容,所以,新闻标题应真实准确的把握新闻事实这一核心要素,如果只迎合读者兴趣而缺少信息,则会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理解,甚至误导读者。
同样是写政治人物的新闻,下面这则标题却给人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我很丑,但不防碍做总统》(2004/12/31 美报)
这则新闻说的是2004年乌克兰大选,遭遇中毒毁容的尤先科占到上风的事情。标题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引用赵传"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做比拟,以调侃的口吻向读者传达了这一新闻事件。政治新闻的标题向来给读者一种谨慎不苟言笑的印象,但这个标题在"调侃"中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喜欢诗歌和善于煽情的总统候选人,而且准确地传达了新闻事实。
可见,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和质量是新闻吸引力大小的核心要素,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必须做到题文相符,不仅信息准确,而且具有趣味性。如果标题只有信息而缺少趣味,便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反之,为追求效果制造悬念,从而丧失新闻意义的做法则更不可取。
二、繁简失度,令人费解
"文以简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被称为新闻"眼睛"的新闻标题,更应该以一当十,以约求丰。标题字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人的阅读心理和对标题信息的有效接收。心理学实验表明:在阅读文字时,只有眼球静止才能感知到字句,而在每次眼球静止的大约三分之一秒时间内,能感知到的字为六到七个,据统计,4~6字的标题,可以在眼球不动的情况下一目了然。标题越长,眼球移动的次数越多,读者视线在标题上停留的时间和标题的易读性就会随之下降。因而在读者的匆匆一瞥中,只有简明的标题才有可能被读者清晰地感知内容而成为注意的对象。
但有大量的新闻标题为求通俗,常常对一些分量不重的新闻使用多行题,由于对新闻事实叙述过多而疏于概括,造成读者阅读兴趣的缺失。
例:供电线路突发故障停电,江阴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暖箱内,出生
不久的11名婴儿的稚嫩生命经受严峻考验 (引题)
11"暖箱"婴儿历断电大劫 (主题)
我们知道,新闻标题根据表现方法与表现重点的差异,可分为实题和虚题两类。实题以叙事为主,着重反映新闻核心事实,表现具体人物、动作和事件;虚题以说明为主,着重说明原则、道理和愿望等,起交待背景和补充事实的作用。实题可以单独使用,凡写实题已能使读者明白新闻的含意,编者就无需再作虚题。标题如果采用虚题,必须与实题相配合,否则,只有虚题,标题不具体,读者就无法理解新闻的具体内容。在虚实结合的标题中,主题最好以实题为主,且不宜与虚题出现重复的字句。但在此例中,虚题以引题的形式出现,交代了事因、地点和对象,对主题作了具体化的陈述,但由于过于具体而使实题与虚题出现重复,从而显得多余。此题完全可以改为:"江阴人民医院供电线路故障",引出主题"11'暖箱'婴儿历断电大劫"即可,大可不必如此繁复。
控制主题字数,并不是要标题一味求短。有的新闻标题为求简洁,常随意简缩常用语、地名、人名等,造成语义缺失,使读者难以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例(1)宫前停车占据盲道(《江南晚报》2005年7月10日)
(2)赵传个唱酝酿大动作 (引题)
李林夫妇首度联袂 (主题)
例(1)中的"宫前停车"颇让人费解,什么"宫"?是青年宫、文化宫、少年宫,还是哪个旅游景点?看完报道,方知指的是市少年宫,新闻报道了等候在少年宫外接孩子的学生家长由于随意停车占据盲道而给盲人带来不便的新闻事实。少年宫本来就是一个固定词语,作者随意简缩显然不合语言规范。
例(2)主题中"李林夫妇"何许人?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是李宗盛、林亿莲夫妇。如此简缩,如何使读者一目了然。
新闻标题虽以追求简短生动为主,但主题字数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该长则长,能短则短,在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应尽量做到简洁明快,引人注目,关键要完整表达新闻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一味求简、求新、求奇以致造成歧义误导读者是不足取的。
三、随意借代,故弄玄虚
新闻标题是语言的艺术。一条好的新闻标题不仅能在信息的传递上"以一当十",在文字表达上也应该是"一曲难忘",给人以"好题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如"之感。文质兼美的标题,大多都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最常用的是汉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其中以借代最为常见。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它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蕴含丰富的效果。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生动,不顾新闻本体的代表性而随意借代,只会弄巧成拙,使读者望题兴叹。
例:货车倒车撞塌"大肚子"(《江南晚报》2005年7月13日)
初读标题,不禁使人心惊。一般来说,"大肚子"特指孕妇。文中的"大肚子"虽然加了引号,但由于受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的影响,读者仍然会对标题产生疑问,"大肚子"究竟指谁?读完报道,方知是一家名为"大肚子饮食店"的餐馆。
在这则新闻标题中,虽然作者抓住了这家饮食店的店名特征,但由于店名对于众多读者来说是陌生的,且不具代表性,因此,颇有故弄玄虚之感。
反之,如果借代使用得当,则会使标题更加形象生动.
例:《"徒儿" 休得无礼》(摄影报道)(《华商报》 2004/08/11 5版)
这是一则摄影报道,说的是在西安名胜大雁塔南侧有座高大的标志性建筑――玄奘铜像,吸引着海内外观光游客,但由于管理不善,经常有孩童爬到"唐僧"身上玩耍,其行为甚是不雅。这个摄影报道的大照片选取了这样一个随意的场景,但由于"借体"得当,不仅使标题形象传神,而且使报道的教化意图更易实现,报道的分量也得以提高。
四、视角冷漠,哗众取宠
"标题者,新闻之缩影, 事实之骨髓"。新闻报道要尊重事实,但并不意味着是对事实非此即彼的简单描摹和渲染。展示视觉形象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必读性,更是当前文字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最有效武器。但是新闻是有倾向性的,这种倾向性表现为媒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读者打开报纸就应该感受到社会的价值取向,知道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同情什么,摒弃什么,这就要求新闻标题要能够与读者情感相通,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但是,一些新闻为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极尽煽情之能事,以矫情诱人,不惜夸张、编造,有的甚至以旁观者自居,无视受众的感受,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效果,这样的标题虽然可以招徕人们一时的关注,但终因无视弱者和正义而丧失生命力。
例:面包"拥吻"一女子飞出车外只剩内衣
这是2005年5月12日成都某时报的一则事故报道,后为多家报纸和网站转载。如此悲惨之事,该报竟然用戏谑调侃的语气称之为"拥吻",并对女乘客飞出车外身上只剩下一条内裤津津乐道。这种为吸引读者眼球而采取的缺乏人性关怀的冷漠态度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也与媒体匡扶正义、同情弱者的职责是相背离的,这种一味追求哗众取宠的短视行为是得不偿失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指出:"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因此,标题的视觉形象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全方位地展开,以达到形象展示新闻事实,引起读者共鸣的目的。
例:(引题)山东十位农民――(引题)
(主题)扛一百斤煎饼驾三轮车赴灾区(《江南晚报》2008年5月27日)
这则新闻说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山东莒县洛河镇东皂湖村的10位村民,带着100斤煎饼,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走了3000余公里,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的事。从这篇报道的标题中,读者不仅感受到十位普通村民风尘仆仆赶赴灾区的艰辛,而且也被他们抗震救灾的真情和勇气所打动。
新闻标题的点睛作用,要求新闻标题在制作中要抓住读者的视读心理,在内容上要突出真实性、可信性、公正性、为公众服务性等核心价值要素,在形式上要力求做到凝练简洁而不失准确完整,生动形象而不夸张编造,轻松幽默而不煽情刺激,通俗易懂而不媚俗费解,使新闻标题最大程度的取得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而吸引受众,传播信息,实现新闻的价值。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