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在任何一个学术领域,对已有学术共识置之不理或学术研究缺乏严谨态度,就叫"任性"。"任性"者不犯错误很难。比如,书中对我国集权史的论述:"然而越是集权,就越是糟糕。帝国历史的后半段,完全不能和前半段相比。宋丧权辱国,元天怒人怨,明萎靡不振,清死气沉沉。所谓'康雍乾盛世',不过是帝国制度彻底毁灭前的回光返照,论气度,论胸怀,论精神,均不能与'汉唐气象'相提并论。因此这又是一个由强到弱,由盛到衰的过程。以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为标志,是'积强'。强到不能再强,崩溃。以70渊之盟和辛丑条约为标志,是'积弱',弱到不能再弱,瓦解……前面四个王朝(秦、汉、隋、唐),是自己把自己打死;后面四个朝代(宋、元、明、清),是自己把自己闷死。总之帝国制度越是完善,越是成熟,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
高论可谓掷地有声,但首先,我们不知其评价标准是什么,"气度、胸怀、精神"是评说历史的整体还是局部?每一个朝代,先民们生存与发展依靠的内外部条件、必须应对的内忧外患都不一样,怎么可能保持一成不变?世界上可曾有千年"气度、心胸、精神"不改变甚至一直在优化的国家和民族存在过吗?再则,帝国制度完善、成熟、精细齐备是来自主观选择还是客观所需?凭什么说这些改变是"走向死亡"?难道帝国制度始终粗疏、幼稚、残缺,中国历史才会书写更多精彩?
至于易先生此段言论的具体破绽,那就更多了。如宋朝"丧权辱国",不外乎是说其军事、外交没有汉唐强势,这是事实,可是这仅仅是宋朝的一个侧面。在中国历史上,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两个思想文化的巅峰时期,就是春秋战国和两宋;特另{{是朴}学技术与社会迈向"近代化"(西方汉学家常用此词说宋朝)方面,宋朝可以说不输于汉唐和同时代的任何国家。这也是中外学术界的基本共识。至于元"天怒人怨",明"萎靡不振",清"死气沉沉",还是要问与谁比?是比某些方面还是整体?是世界史上的中国还是中国史上的三个朝代?再说70渊之盟,史籍告诉我们,这次战争叫70渊之战,宋君臣确实智勇都有欠缺,但毕竟双方打了个平手,接下来的谈判宋朝同样留有遗憾,但结果总体上是平分秋色,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关键是这个条约奠定了辽宋120年的和平局面。此后双方从皇室到百姓礼尚往来,史不绝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融合。它怎么可以与辛丑条约相提并论成为"积弱"、"耻辱"的象征呢?至于说前四个王朝"是自己把自己打死",后四个王朝是"自己把自己闷死",表达个性鲜明,可是细究之,特另{{是放在同时代的世界史上横向比较,还是太简单了些。 易先生接着写道:"实际上帝国早就死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它就事实上不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后来那些'发明创造',都不过雕虫小技。"这就更任情写意了,因为照此说法,中国古代还剩下的两千年,因为愚蠢地"独尊儒术",所以是在没有创造力和生命力,顶多有点雕虫小技下度过的。这是严谨地评说历史吗?斯塔夫里阿诺斯称"汉朝以来的中国史在技术上与欧亚其余地区并肩而行,在许多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并一直维持到近几个世纪。"
这些难道是雕虫小技吗?
易中天甚至连早有定论的"天下为公"的内涵也敢于自立"新说",以支撑其先人为主的"批判"旨趣。他说共和这两个字的内涵是:共有、共治、共享;和平、和睦、和谐。这样一种制度和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前所未闻从未有过的。
《辞源》对"天下为公"解释是:"'天下为公者,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后来成为一种美好社会政治理想。"易先生为了对自己有所曲解的古代产权制度及其运行状况的论述能自圆其说,也为了证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遗产没有能与当代民主、共和接轨的资源,所以不惜再次任性,赋予"天下为公"的易氏独家"新解"。书中类似"新解"不少,笔者只能表示遗憾。
个性化地评说历史,并与现代大众传播的属性结合,增添作品的可读性、行销力,无可厚非,甚至应该鼓励,但如果超越了一定底线,很容易变成戏说和穿越,易先生作品是否如此,专业读者自有慧眼。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