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新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的地位,加之这项工作中存在的滞后性、被动性、形式化等问题,我们的工作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因此必须在新环境、新语境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为我们探索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提供新的视角。
一、大学生思想意识现状分析
首先,就大学生的世界观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世界发展与社会现实有自己的见解看法,但少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纷繁复杂的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对这些问题做出评价,不但容易使自己的思维方式走上狭隘的境地,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评判标准。他们虽然对社会上的新事物、新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对这些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加之生活阅历的浅薄,总是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本质,因而对很多社会问题感到不解,抑或产生叛逆心理。
其次,就大学生的价值观来看,他们受西方自由思潮的影响,十分注重自我表现,随着我国"以人为本"方针的实施,更加速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表现在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与个人价值的体验上。他们热衷于以个人为中心,彰显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群体生活中与他人的人际交往和对他人的尊重。长此以往,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不断膨胀,一旦目标受挫,身心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物质化、功利化的思想便会蔓延,最终导致个人理想由奉献社会和国家转向实现自我物质欲望;读书由追求精神世界升华的目的转向利用知识获取物质条件的手段;个性发展由激情追逐梦想转向积极追逐个人利益,利己主义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普遍价值取向。
再次,就大学生的择业观来看,呈现两种态势,一是自我主体意识增强,二是择业观念趋于多元化。这两种态势的发展均有利弊,就自我主体意识增强而言,虽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寻求就业途径,努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也会丧失许多看似"平凡"却能成就梦想的工作机会;就择业观念趋于多元化而言,虽然打开了许多就业的新视野,例如毕业后的选择不仅仅是以企业公司为最佳选择,还有了出国留学、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等新的选择,但这些选择仍然以国家公职人员、大型企事业单位为核心目标,在一定意义上择业的范围非但没有扩大,反而缩小。
最后,就大学生的就业观来看,亦呈现出两种倾向,一是积极就业,二是消极就业。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愈演愈烈,大学毕业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不断上演,在学校、社会、家庭三重压力下,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心态,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寻求就业之路,但更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就业问题,采取了消极、抵触的态度。众多高校毕业生就业观调查显示,一些学生盲目就业,不论该职业与自己的专业匹配度如何、自己在公司的发展前景如何、自身的晋级机会如何、薪资与劳动付出的吻合程度如何,他们都愿意接受;另一些学生却恰恰相反,只看重职业的专业程度、薪资的多少、晋升的机会等等,这些都是消极就业的表现。以上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视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是对人类思想意识本质的研究,对我们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亦有可参考的价值。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心理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的分析方法,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研究,早期集中于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大心理结构,后期则集中于本我、自我、超我三大人格结构,结合这两种结构理论来看:人的精神活动,比如欲望、冲动、幻想、思维、判断、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演进,就像地壳运动的不同层次一样,故称此为精神层次。
首先,心理结构理论包括了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又称自觉,处在心理结构的最外层,它是人类对于外部刺激所能感知的初级心理活动,如大学生对于外部社会现象的刺激所做出的第一反应,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介于意识和前意识之间,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指向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可以理解为"冲动",它包括源自生命本源的冲动和与此相关的欲望。潜意识的原始性、动物性和冲动性,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它们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这些深层的东西支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冲动"的源泉。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调节着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1]因此,我们需要发现潜意识强烈的大学生,对其进行科学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前意识能够阻止非正常的潜意识进入意识,起到"检查"作用,控制自己盲目的冲动行为。
其次,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其中处在最基础层面的是"本我",相当于心理结构层次中的"潜意识"。它是一种自然赋予的人的本质属性,亦可称其为动物本能,在这里一切都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理性的,只是按照自身欲望的满足来行动。这些类动物的本能反应在大学生身上,则表现为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与冲动,也是造成校园问题的罪魁。处在中间的是"自我",它是经历了现实的磨砺而逐渐变得现实的一部分。"自我"毫无疑问地充当了"本我"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桥梁,是"本我"进一步社会化的表现,它依据周围环境和实际情况来调节"本我"的不羁,适时地改变自己行为方式的叛逆性,以此达到理性行为和理性思考的目标,相当于心理结构中的"前意识"。在这个环节上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教育,是学校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点。处在最高层次的是"超我",它是对"自我"的不断批判和道德伦理化教育,是我们目标设定的最高级和理想化状态。在"超我"的形成过程中,隐含着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基本因素,指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良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称其为"自律",即"人之初,性本善",人作为区别于动物的根源在于其社会性,人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二是高级因素,指的是人们在现有文化水平下给自己订立的理想化道德目标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压抑"本我"的冲动,按照"真、善、美"的价值原则行动,这同样也是我们教育者最想要达到的教育状态及目的,我们的目标"在于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公共理性等社会公共生活中所需要的文明素养"。[2] 无论是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还是从自我、本我、超我方面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我们的目标都是塑造一个具有完善人格、拥有"真、善、美"价值评判标准的现代型大学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基于精神分析理论
结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大学生行为的动力也源于自我、本我、超我三者所构成的动力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发现,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能经历这三次自我升华的洗礼。有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本我自然的欲求,比如:吃喝、穿戴的满足;有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自我发展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奋斗目标的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有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追求更高级的自我实现及社会认可,比如:高学历的获得、崇高道德的实现。因此,同样是高校大学生,他们的理想追求、思维方式却截然不同。根据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不同追求,可以把他们分为三个层次,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我们可以结合图示来分析:
图中,OX代表满足个人与社会的动力源;OY代表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动力源;OZ代表教育激励制度及措施。OA、OB、OC分别代表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曲线。
(一)第一层――未来的领军人
1.行为动力源
这一层可谓是社会的高层人士,他们拥有丰富的学识、高雅的文化情趣、精湛的技术,并且有着明确的目标追求,他们是时代发展的生力军、高科技的载体。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扩张,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他们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带动国家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发展。这一层是大学生培养的理想目标,知识、智慧、能力、胆识、创新都是优秀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据图分析这一层人群处在OC曲线发展的顶端,在ZOY象限内,OZ值越高,即教育程度越高、教育措施越科学,相对应的点在OY轴上的数值显示越高,说明超我的动力源越足,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2.教育和激励方法
基于以上特点,对这类大学生应当以引导为主,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他们认同的激励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育的作用。"两课"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育人功效,弘扬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积极健康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抵制消极颓废的不良社会风气,构建学生认可并符合高等教育目标要求的激励环境。
其次,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坚守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做人准则,积极宣传学校优良作风、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予以抨击。高校教育工作者既是培养学生的一线工作人员,又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首要对象,他们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堂教育、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至诚至善的生活关怀都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动力源激发学生努力向"超我"奋进。
再次,通过外在的强化和内在的感化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风气。"学校要通过网络、宣传橱窗、广播等媒体的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广大学生认同的激励环境是顺利落实激励教育的基础环节。"[3]良好的校园风气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建设,也隐含着内在文化修养的培育,静谧的读书环境让大学生充分感受知识海洋的无穷魅力;高雅的文化熏陶让他们修养身心;而积极向上的竞争合作更让他们懂得人际交往的真谛。
(二)第二层――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1.行为动力源
这一层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体现在高校大学生中则是这样一类群体,他们恪守规矩而显得呆板教条、勤奋努力而缺乏创新活力。他们虽不能成为未来航行的掌舵者,但却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力量。领军者们创造新科技、计划新发展,但实际操作工作却要靠他们来组织实施。
大学里,这类学生在课堂上认真严谨,总是努力想要弄清楚老师所讲的任何问题;在课堂外他们沉浸在各类证件考试的世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奖学金是他们努力的源泉。因此,据图分析OB曲线是这类学生的代表,在ZOX象限内,通过OZ学校教育的逐步实施,OB曲线呈上升趋势,即"自我"经过后天学习,掌握了更多知识技术、积累了更多经验,反映在OX轴上的点也越向前,就能更多地满足自我与社会的需要。
2.激励措施
基于这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应当采取知识传播与情感关怀的教育模式、奖惩并举的激励方式来加以引导。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4],这类学生更多的是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满足,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着重把握情感交流与社会交往的引导,力求在感情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教育的灌输。这类学生往往在班级里显得很普通,很难有展现自己、得到认同的机会,一方面由于同龄人之间的羡慕与欣赏多集中在出类拔萃者身上,另一方面老师们关心和栽培的重点也不是他们,所以容易受到冷漠,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给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关注,可以辅以适当的理性教化,通过理性教育和情感感化的交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达到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学生的需求在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之后,部分激励的作用就会逐渐弱化,而在需求没有满足的学生中又可能产生颓废或消沉思想。这类学生很看重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及态度,因此,对他们还可以佐以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如: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不但是对学生某一阶段成绩的认可,还可以继续推动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三)第三层――未来发展的"活动因子"
1.行为动力源
这一层是社会发展的"活动因子",主要是指这类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十分活跃,不单是思想上的活跃,更多的是行为上的活跃。他们是很多教师眼中难以管理的学生,如果激励教育得当,他们将会朝着第一类学生的方向发展,反之将会背离社会发展的积极方向,向着危害社会的方向发展。这类学生虽然难以管束,但他们仍然是懵懂的孩童,思想很纯真,也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这应该是教育工作者们激励教育的核心群体。据图分析OA代表着这类学生,它既不在ZOX象限内,也不在ZOY象限内,并且与OZ学校教育处于同一直线,说明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几乎为零,更多地呈现出自己的自然本性,即"本我"。"本我"虽然由遗传获得,但"自我"的发展仍可以压抑"本我"的欲望,所以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应利用学生对自我强度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压抑本我不合理欲望,让其行为和价值观向合理方向转变。 2.激励措施
对这样一个所谓的"高危群体",一定要讲究教育激励策略,还要完善考评体系,建立公正的考评机制,因为这类学生往往很讲年轻人的义气,学校和教师只有做到公平、公正,才能树立让他们钦佩的形象,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古人云:"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治理国家如此,对学生的管理也应如此。青少年在成长阶段最活跃,也最敏感,教育者的言行可能直接导致他们思想的变化,甚至产生不良后果,教育者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个体差异而歧视任何学生,同时还应向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可以信任的朋友,并不是高高在上,只会体罚学生的"统治者",从而使他们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敢于表露自己的观点,教师便可以对其正确的想法加以鼓励,对其错误的想法加以指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思政教育在人的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多层次化"[5],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笔者进行了以上分类分析,意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途径,现阶段国家各项建设稳步前进,教育事业将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者们应当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优秀的道德品质做学生的好榜样,通过对学生思想意识的灌输、渗透、感染、升华培育新时期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