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美国与马来西亚华人参政在海外华人参政中具有典型意义,近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参政的空间将日益扩大,华人精英参政数量增加。虽然参政依然受到少数族裔身份、参政意识、综合素质、经济地位和自身团结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华人参政的不断增加,参政也逐步由零星参政逐步扩展为包括组织政党或政治团体、竞选、委任、参党或助党、以及作为普通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等五种路径模型。日益多样化的参政渠道和模式将推动海外华人参政走向更深层次; 并且,华人新生代总体参政意识的提高、逐步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政治、更多地通过政党和社团等组织参政等特点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 马来西亚; 华人参政; 前景分析; 参政模式
近年来,随着海外华人人数的增长和参政意识的提高,华人尤其是华人精英在所在国的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多位华人精英甚至问鼎政坛高位,此现象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和国人的热议与注目。对全球华人参政极具代表性的两个不同地区的国家---美国、马来西亚华人及其政团组织在参政现状、参政模式,以及参政前景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科学地定位华人参政在我国与华人参政国发展国家间和民间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等方面关系的相关政策策略,在全球治理背景下,更好地促进国家之间、党际之间关系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推进我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的 "世界梦"的构建。美国和马来西亚不但华人众多,而且在区域政治和我国的对外关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同时,美国和马来西亚华人参政情况作为地区有代表性的样本,其华人参政的模式除了有多样化的特征以外,其华人参政的政团和政党组织方面,也很有特色; 并且,在近些年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多元化趋势和特点。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 2010 年 7 月 2 日资料,该国现有人口 2 825 万,其中华人占 23. 7%,即 669. 53 万,在海外各国中华人人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近年来,在东南亚各国中,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情况是除了华人占绝对多数的新加坡外最好的。在 2003 年开始的阿都拉为首相的政府中,正副部长华人占15 位;在2007 年纳吉布内阁中华人正副部长共有部长 6 位,副部长 13 位;2010 年 6 月纳吉布新改组的内阁中,华人有 4名部长及 7 名副部长职位入阁。马来西亚华人参政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57 至 1969 年。1957 年 8 月 31 日马来西亚独立时,华人约占其总人口的 24. 6%。由于华人在马来西亚独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执政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为了争取华裔选民的支持,同意在马来西亚独立宪法中对非马来人入籍放宽条件; 但政治上却规定马来人在政府部门的特权地位,以确保政权不会落入华人手中。到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华侨入籍人数的增加带来了华人政治态度的改变,华人参政的现象开始出现。总的来说,此阶段马来西亚当权者对华人推行的是经济上任其发展,政治、文化上加以限制并争取不断削弱的政策。在执政的联盟党中,巫统主导了一切,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活中处处是"马来人第一",虽然马华公会 (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是执政联盟成员,但华人政党总的政治影响力并不大。第二阶段,1969 年 "5·13 事件"至 1990 年新经济政策时期,这一阶段华人的注意力由单纯专注于经济转而同时开始关注并参与政治。1969 年发生了马来人和华人两族冲突的 "5·13 事件"之后,华人与马来人都意识到,马、华两族财富的分配平衡与否与其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全面推行 "扶马抑华"、歧视华人的新经济政策,这使得华人政治行为受到严格限制,政治地位严重受损。同时在文化上,实行同化华文的教育政策,如限制在公开场合使用华文和华语,限制华人社团的活动等等。将华文独立中学纷纷改为英文中学,设定不公平的招生比例以及规定年龄未满六十岁以上的华侨、华裔不准去中国大陆探亲与旅游。华人在受教育、担任公职等方面仍未能享受与原住民同等的待遇。这导致了华人的强烈不满。在此过程中,华人一方面在法律上逐渐被迫接受马来人是统治民族的现实,同时也意识到,只有逐渐融入马来西亚,逐渐接受马来西亚作为自己的祖国,并为其效忠,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第三阶段,1990 年至今,由于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关系日渐亲密,中国改革开放与东南亚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东南亚各国对其华裔公民的政策也逐渐放宽,华人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显着提高,马来西亚也不例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交往的扩大,中马两国间的隔阂逐渐消除。马来西亚政府也从排华政策中汲取了深刻教训,所有这一切变化都给马来西亚华人带来了积极影响。进入 21 世纪以来,华人参政有所进展,整个华人社会参政意识普遍提高,政治参与度也在逐步提高。
不过,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上发挥的影响力还不够,政治参与的范围也比较有限,大多限于公民权、华文教育等基础权益的维护方面。在政治权益的高层,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地位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提高,尤其在马来人特权地位问题上,马来西亚华人毫无地位可言,大权仍牢牢掌握在巫统手中,华人仍处于被动支配的地位。因此,应该要求政治上与人口比例与经济地位的均衡。需要注意的是,1969 年 "5·13 事件"后,马来西亚原来的巫统、马华公会、印度国大党三党执政联盟在 1974 年被以巫统为首的国民阵线所取代。国民阵线的组成,改变了华人政治力量的格局,即由原来执政的马华公会对若干华人反对党变成民主行动党一个反对党与几个华人执政党的对峙。
这种局势一直沿续到现在。但更多华人政党加入执政阵营,并没有提高华人的政治影响力,反而由于这些华人政党的内耗使得华人社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马来西亚华人政党主要有马华公会、民政党、沙巴进步党、人民联合党和北婆国民党。马华公会在马来西亚华人参政中扮演最重要角色。马华公会是 1949 年 2 月由陈贞禄等人发起成立的华人单一种族政党,该党目前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党,党员有85 万人以上,历届内阁中的华人正副部长大多出自该党,由于其在马来西亚独立中的重要贡献,自 1955 年大选起,就一直是马来西亚执政党之一,因此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华人参政活动的现代政党政治的水平和特色。
由华人成立的民政党 ( 马来西亚民政运动党) 和沙巴进步党等政党谋求马来西亚和谐多元的民主政治。在马来西亚政治中,除最具代表性的马华公会外,其他华人也通过组织政党,参与国家联合执政或成为反对党来谋求民主自由多元互惠互荣和谐的政治景象来体现华人参政的价值。1969 年以反对党旗帜成立的民政党,现在亦是马来西亚执政党联盟---国阵 ( 国民阵线) 的成员之一,并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在马来西亚槟州执政,其党员约 80%为华人; 而沙巴进步党则是有着 5 万名党员、60% 为华人的政党。其他如华人组织的人民联合党和北婆国民党,也都为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华人以政党为基础,广泛参与竞选国会议员,出任法官、部长、局长等,使得华人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了马来西亚的主流政治之中。美国华人参政的历史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 40 年代是美国华人参政的起始阶段。美国于 1943 年废除了 《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一定数量移民配额,并允许华人在美国归化入籍,华人在美国的合法地位终于在法律上得到承认,这也意味着华人参政有了政治基础。
华人谭善福于 1942 年以共和党身份被选为夏威夷毛依郡行政委员会的委员,成为美国华人参政的发端。这一时期的华人参政仅限于个别华人精英以个人努力、个人奋斗,通过竞选获胜或被委任而步入政坛,参政人数比较少。第二阶段,1990 年至今,这一时期的华人参政意识大为提高,参政热情增强,逐步出现群体意识,参政影响扩大并受到广泛重视。华人参政意识日益增强,投票率提高,对主流社会 "吸引力"增强; 参政团体在引导、教育、组织华人按照西方游戏规则参政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参政团体作用日显重要; 美国政坛涌现出一批华人政治明星,他们在改变华人公共形象,提高华人社会地位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根据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 ( NCCA) 和马里兰大学美籍亚裔中心联合推出的 《2011 年全美华人人口动态研究报告》中提到的美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全美华裔 ( 以下简称华裔) 总数为 3 638 582 人,占美国总人口的 1.2% ,占亚裔人口的 22. 2% ,比 2000 年增加 33. 3% 。华人精英参政近年来成绩斐然。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美国华人社团规模的日益扩大,华人素质及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华人文化观念的逐渐转变,华人参政积极性和水平明显提高,参政成果日渐丰硕,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自 1990 年美国出现华人参政热潮以来至今,曾经担任包括各级议员、大使、部门及地方政府行政长官、法官和军界将军等职务的华人有上百人,并且不断涌现出刷新政坛高位的华人政治明星,如骆家辉、赵小兰、朱棣文和李孟贤等; 而在美国约 1000 个 3 万人以上的城市中,有包括旧金山市长在内的华人市长超过 100 人。
以百人会等为代表的华人政治社团组织在美国华人参政和维护华人利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百人会 ( Commit-tee of 100) 是美国的一个华人精英组织,目前有会员 140人左右,全部是在美国社会中有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华裔组成。该组织由着名美籍华裔贝聿铭、马友友等人发起,成立于 1990 年,常设机构设于纽约。"百人会"虽为非政治团体,无党派背景,不偏向美国任何政党,但 "百人会"有时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通过常规的民调,递交意见书,召开对话会,邀请访华等形式,处理涉及政治、外交关系、贸易政策、公民权益和社会公益等诸多美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百人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服务旅美华人在美立足生根、增进中美邦交,改善两岸关系; 让美国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号召相对独立的华裔社团团结起来,发挥各自长处,扞卫同胞利益,争取更多机遇。如李文和案,百人会就曾数次召开会议,联络媒体,接受访谈,发表观点,组织律师团为李文和进行保释募捐,给克林顿写信。总之,百人会在帮助美国政府了解中国,促进美国与中国以及两岸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促进作用,现已成为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华裔组织。
近些年来,美国和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参政成就显着。不过,华人参政地位提高和政治权利的取得,是华侨华人先辈们历经艰苦斗争逐步争取到的。从取得合法居留权,到能够合法取得所在国国籍,从默默无闻到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都是华人在先辈争取权利基础上不断取得的新进步。另外,华人在成为当地公民以后,逐步摒弃了早期华人华侨 "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落地生根,效忠服务于国籍所在国。总体来说,华人人口数量与参政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这一方面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美国等国家表现明显; 在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参政情况虽然近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组建了华人政党,但受该国国内种族主义影响,与华人数量及人口比例而言,参政的程度仍明显不足。
随着华人在所在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华人参政提供了物质基础。东南亚向来有"华人钱库"之称,华人经济在该地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华人经济与当地民族经济融合,成为所在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所在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如在印尼、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控制了大约 50% 的财富,但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人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双重夹击之下,表现出的是一种 "经热政冷"的局面,但这一情况正在逐渐向 "政经同热"的方向发展。在美国,华人的人均收入和拥有的财富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华人参政的愿望和机会也不断增加。毕竟,经济地位的提升为他们的参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外部效应日益显现。经济的发展和在全球经济地位中的提高增进了中国与华人所在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政治社会文化的交往频率与层次,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华人在所在国的政治社会地位和影响,以及参政的积极性和国家主人翁心态,从而更好地融入所在国的建设和发展,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华人所在国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