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冠心病是老年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组心脏病症,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近年也有人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thrombotic heart disease)。1979年WHO将本病分为五型,包括隐匿性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肌梗死(急性和陈旧性)、缺血性心肌病以及猝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及非 ST段抬高性)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粥样斑块不稳定,故又被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关键词: 冠心病 病因 护理 病人一般由于情绪不畅或食辛辣食物以及烟酒的刺激而到夜寐不安至夜间做梦,惊醒后感胸闷、心慌、气短、头昏目眩,此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病情就会迅速发展, 根据冠心病病人的具体特点及发作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根据具体情况按时间进行护理,使发病率大大减少。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针对30例冠心病患者的观察统计,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憋,心区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软,舌质紫暗,脉细,涩或结代。发现其发作时间多以夜间为多,晨和午后最少。有1例发作4次,2例发作3次,6例发作2次,其余均为1次。其发作时间几乎都在夜间10点到清晨2点之间。 1.2 治疗方法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院后及时做好评估工作,根据其特点确定患者的类型,疼痛程度及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医生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 2.护理 2.1 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温暖、干燥、空气流通,避免噪音喧哗,使病人精神愉快。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劳累。避免任何不良刺激,促进身心休息。 2.2 饮食护理 调节饮食,睡前不易过饱,易清淡,少油腻。饱餐可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加重冠心病病人的心肌缺血,因此应避免饮食过饱,宜低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尤其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老年病人,饮食应给予易咀嚼、易消化的食物,富于营养,并保持适量的热量和纤维素。心力衰竭引起的心律失常要限制钠盐的摄入。 心动过速的老年病人,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烟草、酒精等。 2.3 生活护理 病情发作时绝对卧床,做好床边护理。当病人出现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晕厥时应叮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直至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起床活动。患者采取高枕卧位、半坐位或其他舒适体位,尽量避免左侧卧位,以免患者感觉心脏的搏动而加重不适感。 2.4 病情观察 因此病多发作于半夜,夜班应加强巡视,尽早发现各种并发症的先兆,如头痛、烦躁不安、失眠、日夜颠倒、神志模糊或嗜睡、抽搐、昏迷等;有无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如黑粪、呕血等;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脉搏、心律、血压、尿量、紫绀程度,如有发作先兆,立即吸氧,给予速效救心丸口服,及时做好相关记录并报告医师。 2.5 用药护理 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因此,护理人员须熟悉药物作用机制、适应症、用法、禁忌症和毒副作用等,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心律、血压、脉搏、呼吸、意识变化,观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用药而引起的心律失常。故在给药前需测量患者的血压、心律,如血压低于90/60mmHg、心率低于60 次/分钟或心律不规则时,须与医生联系,因该药毒性反应较重,故一般应白天给药,避免夜间给药。 2.6 恢复期护理 保持大小便通畅,心情舒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卧床病人常伴有便秘、尿潴留或尿失禁现象,所以保持病人大小便畅通是很必要的,可给小剂量缓泻药,如用番泻叶泡水饮、用液体石蜡油或在肛门内塞入肥皂头、开塞露等进行简易通便。 3.讨论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内脏器官,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动力中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常见心脏病,成为老年人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阻止病情的恶化和复发,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显著降低死亡率。 心脏要保持正常的功能,必须由冠状动脉供给心肌足量的血液。如果冠状动脉的病变不严重,不广泛,那么心肌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