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引言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分工迅速由"产业内"向"产品内"分工深化。越来越多的产品,其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被"分割"为不同的"任务和活动"(Tasks and Activities),并按"成为最优"原则被安排到不同的经济体完成,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各项"任务和活动"之间的衔接。这种生产过程的"分割化"与生产"任务和活动"的"国际离散"(International Dispersion),导致"无国界生产体系"(Borderless Production Systems)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传统上产品的"国家制造"已经转变成"世界制造",传统意义上的"货物或服务贸易"也已转变为"任务贸易"。
如此,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到最终完成消费,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就而从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角度来说,则在各参与国(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 GVC)。GVC的不断延伸和参与GVC分工的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在为参与国(地区)创造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导致各国海关以传统的"贸易流量"为标准所统计的贸易数据,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重复统计"(Double Counting)问题,不仅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严重"失真",而且明显"扭曲"各参与国(地区)所获分工和贸易利益。因此,传统贸易统计已不能反映一国贸易的真实情况,造成"所见非所得"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使贸易统计数据准确地反映GVC国际分工背景下各国真实的贸易状况和分工利益,就有必要对传统贸易统计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改革或改进。对此,国内外学者及国际组织近年来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统计标准和方法。其中,在建立"国际投入-产出表"(the World Input-Output Ta-bles-WIOTs) 基础上,以GVC参与国 (地区) 内实现的"增加值"作为标准的"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 - TiVA)统计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认可,并被应用于贸易理论、实践及政策研究。TiVA统计标准与方法的提出,及根据WIOTs所提供的基础数据,对世界各国贸易额的重新计算,对重新考察贸易对一国就业、环境、资源利用与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以及国际分工地位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更加接近现实的、更为准确的统计数据。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地位的研究。除Linden等Xing and Detert以"苹果"智能产品为例,对中国厂商的分工地位和所获分工利益进行的案例研究外,施炳展采用同一产品内部,出口产品价格的跨国比较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得出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绝大多数处于低端位置,且随着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中国分工地位逐渐恶化的研究结论。胡昭玲、宋佳也通过研究出口价格的变化,从产品及产品内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还偏低,但"入世"以后有所改善,低①Ernst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研究东亚电子产业的生产分工时,最先提出"国际生产网络"(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的概念,之后,包括Ernst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全球生产网络"术语,也有学者称之为"全球生产共享"(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跨境生产网络"(Cros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s),"多国生产网络"(Multi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经贸论坛技术产品的分工地位要高于中高技术产品。黄先海、杨高举,杨高举、周俊子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从1995年以来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明显进步而快速提高,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郭晶,赵越运用相同模型,通过构建"完全国内增加值率"指标来衡量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却得出了不太一致的结论:1995-2005年期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经济体,而且出现明显下滑趋势。邱斌等利用出口复杂度指数(ESI),计算了中国2001-2009年24个制造业行业在GVC中的分工地位,结果显示:全球生产网络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提升,但存在显着的行业差异性,在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作用明显,而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这一提升作用并不明显。
上述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对于认识和判断中国制造业参与GVC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变化,具有显着的参考价值。但是,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施炳展,胡昭玲、宋佳以及邱斌等的研究,均是以传统国际贸易统计数据为基础,无法消除"重复计算"可能带来的影响。Linden等,Xing and Detert的案例研究,以及黄先海、杨高举,杨高举、周俊子与郭晶、赵越的研究,虽然都从参与GVC的"增加值"贡献角度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进行了考察,但尚未涉及中国制造业的其他领域,而且也得出了相互有差异的研究结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笔者尝试利用TiVA统计标准与方法所产生的"增加值贸易"统计数据,采用Koopman等所构建的"GVC地位指数"(GVC Posi-tion Indices),对中国制造业及其各部门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做出再考察。
二、测算方法与资料来源1.测算方法在Daudin等对一国出口产品全部价值按照GVC进行"增加值"分解的基础上,Koopman等提出测算一国某产业在GVC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具体指标--"GVC地位指数"。该指数是用一国某产业"中间品"出口额(用于他国生产和出口"最终产品"),与该国该产业的"中间品"进口额(用于本国生产和出口"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即一国某产业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中间品对数值,与本国该产业出口品中使用的进口中间品的对数值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GVC_Positionir=lnè÷1 +IVirEir-lnè÷1 +FVirEir上式中,GVC_Positionir代表r国i产业在GVC国际分工中的地位;IVir表示r国i产业间接增加值出口,即r国i产业向其他国家出口的中间品贸易额,该指标衡量的是有多少价值增加值被包含在r国i产业的中间品出口中,经一国加工后又出口给第三国;FVir则表示r国i产业出口最终产品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即r国i产业出口最- 5-经贸论坛《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2期终产品中包含的国外进口中间品价值;Eir表示r国i产业以"增加值"统计的出口额。
Koopman等认为,如果一国处于某产业 GVC的"上游"环节 (主要包括创意、研发、设计、品牌、零部件生产供应等"任务和活动"),它会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中间品参与GVC生产。对于这样的国家,其间接价值增加值(IVir)占总出口 (Eir) 的比例,就会高于国外价值增加值 (FVir) 占总出口 (Eir) 的比例;相反,如果一国处于某产业GVC的"下游"(主要指最终产品的组装)环节,就会使用大量来自别国的中间品来生产最终产品,此时IVir会小于FVir。因此,GVC_Posi-tionir数值越大,表明一国某产业在GVC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就越高;该指数越小,则表明一国该产业在GVC上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就越低。本文由原创论文网http://www.yclunwen.com/guojimylw/87527.html首发,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2.资料来源为推动国际贸易统计方式改革,支持TiVA测算方法与统计数据库的建立,WTO于2010年发起了"世界制造"倡议(Made in the World initiative - MiWi),并与OECD联合进行"国家间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利用各国的投入-产出表,建立起包括41个经济体、18个产业在1995-2009年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同时,依据该数据库,采用TiVA测算方法,计算了世界56个主要经济体1995-2009年的TiVA贸易值及其构成,并于2013年5月在OECD官方网站 正式发布。本文考察中国制造业在GVC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演变情况所需原始数据,均来自该网站正式发布的TiVA数据库。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