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摘要: 目的: 介绍潜在类别模型的原理、方法及其分析过程,为医学模式转变所带来的病因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统计分析方法的改进所提出的要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Mplus软件Monte Carlo simulation study模块,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型产生模拟数据并赋予一定的含义,然后导入Mplus软件直接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及多样本分析比较,用图示直观地表现模型参数变化。结果: 单样本潜在类别分析显示模型M1中潜在类别2作用大于潜在类别1的作用;模型M2中潜在类别1的作用明显大于潜在类别2的作用。多样本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观察值区分为两类,模型M1与模型M2之间潜在类别具有差异性。讨论: 潜在类别分析是描述一组分类变量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数学模型,综合了结构方程模型与对数线性模型的思想,可以做探索性研究,也可用于验证性研究,拓展了潜变量模型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潜在类别概率; 条件概率; 潜在聚类分析
1 潜在类别模型的基本原理
潜在类别模型又称潜类模型(latent class model,LCM),是建立在概率分布原理与对数线性模型基础之上,引入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的思想而形成的。因此,掌握结构方程模型与对数线性模型有助于理解潜在类别模型。潜在类别模型分析过程包括模型参数化、参数估计、模型识别、拟合优度评价、潜在分类与结果解释等[1~4]。
1.2 模型估计与模型识别
提出假定模型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求出模型中参数的终解(final solution)和参数估计时的识别问题。在潜在类别模型中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有EM(expectationmaximization)算法和NR(NewtonRaphson)算法。如果模型中的参数要顺利求出一组最佳解,那么参数数目必须小于自由度。如果自由度小于0,将造成模型不能识别的问题,无法运用EM算法与NR算法进行迭代求解。相反自由度大于0也不一定能让模型具有可识别性。Goodman(1974)提出了一个局部识别(local identifiability)原则,利用偏导矩阵(partial derivative matrix)来判断模型是否可以得到有意义的解。遇到模型无法识别的情况,可以限定部分参数,减少待估参数数目,提高模型估计的识别性。
1.4 探索性与验证性潜在类别分析
依据研究目的,潜在类别模型可以分为探索性潜在类别模型与验证性潜在类别模型两种类型。邱皓政[3]对探索性潜在类别模型分析过程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步:
1. 估计初始模型( T=1的1cluster模型);
2. 逐步增加类别数目,进行各模型的参数估计,计算拟合优度值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